毛怡心 孫宗科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衛生間可能是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之一,一個人一生中呆在衛生間的時間平均有3年~5年。衛生間的面積往往不是居室中最大的,但它卻承載著一家人從早到晚的多項生理活動——刷牙、洗臉、洗澡、排泄……然而,衛生間卻也可能是家中最藏污納垢之所。
隨著夏日腳步的臨近,衛生間使用頻率隨溫度的升高和家人飲水量的增加而逐漸升高。日常生活中,衛生間的環境是一個極易產生氣溶膠、存在健康風險的場所。
衛生間可能存在的多種健康隱患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等因素。比如:
很多人喜歡在衛生間存放84消毒液、除味劑等化學品。但由于衛生間空間相對狹小,空氣流通性較差,一些化學品很容易擴散形成氣溶膠。長期或高濃度吸入這些氣溶膠,輕則刺激呼吸道,重則誘發細胞病變。
由于長時間在衛生間沐浴、洗臉等,而衛生間內的濕度往往較大,這就給霉菌的生存創造了有利條件,它侵襲衛生間墻壁、淋浴頭、管道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沖水馬桶的使用使生物氣溶膠在衛生間內傳播成為可能,也給我們的健康帶來隱患。

化學品的存放問題,我們可以將其放置在小空間內,如較密封的小柜子,或注意對瓶口的密封,減少家庭存放化學品數量;霉菌的產生主要因為衛生間濕度過高,可以及時對衛生間通風換氣,經常清潔消毒,可以有效降低霉菌數量。那么,馬桶的使用帶來的生物氣溶膠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病原微生物可通過空氣進行傳播已被大家廣泛了解。空氣傳播即氣溶膠(≤5微米)顆粒傳播或擴散大于1米,是最難預防和控制的傳播方式之一。如此小的顆粒物傳播,可能侵入人體的呼吸道中部,甚至到肺部。由于病原微生物多存在于感染者產生的糞便或嘔吐物中,而它們多數通過馬桶排出,使得馬桶成為病原微生物傳播擴散的重要媒介之一。
20世紀50年代,沖水馬桶可能產生生物氣溶膠就被科研人員提出。研究人員在馬桶周圍捕捉到受重力影響下落的氣溶膠顆粒,還發現生物氣溶膠在空氣中的含量隨著馬桶沖水量的增加而增大。隨后,研究人員對馬桶內的水進行檢測,發現隨著沖水次數的增多,馬桶水內的微生物含量逐漸降低,下降濃度可達到99%。這聽起來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盡管沖水能夠減少水中的微生物數量,仍然會有大量微生物附著于馬桶內的水面和側壁上,有可能通過后續的沖水繼續傳播至空氣中。當然,空氣中的生物氣溶膠濃度也有所降低,大約能下降50%~60%。
不同的馬桶類型有沒有區別呢?研究人員指出,相較于直沖式馬桶,虹吸式馬桶似乎會產生較少的生物氣溶膠,其產生的氣溶膠含量僅有具備同樣沖水量的直沖式馬桶的1/14。
不同的沖水方式有沒有區別呢?研究人員針對開蓋和關蓋兩種沖水方式進行試驗,發現開蓋沖水后在馬桶上方檢測到的細菌濃度是關蓋沖水的12倍多,而且沖水后1.5小時還可以持續檢出。與開蓋沖水不同,關蓋沖水可能降低微生物擴散到空氣中的濃度,但更可能污染馬桶座圈和馬桶蓋等皮膚可能會接觸到的部位,表面污染同樣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傳播。
人體感染病原微生物取決于很多因素:微生物在物體或液體表面的存活能力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某些病原微生物如SARS冠狀病毒、諾如病毒、艱難梭狀芽孢桿菌、大腸桿菌等,可以在感染者的嘔吐物或糞便中存活,也能在物體或液體表面存活幾周,有的甚至可以存活幾個月。若家中發現這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者,應盡快就醫。治療后也要盡量在家中進行一段時間的隔離,對患者使用的馬桶及衛生間進行適時適度的消毒。
人體感染這些病原微生物還取決于個體的免疫素質和健康狀況。有的人直接接觸感染者都不會被傳染,可有的人只是在公共場所與感染者擦肩而過就被傳染上了。因此,我們還應注意日常多多鍛煉身體,增強自身免疫力,在免疫力差的時候應盡量減少接觸病原微生物的機會。
此外,吸入或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數量也是影響人體感染的重要因素。接觸高濃度的病原微生物氣溶膠會顯著增加感染概率。就好比菜里加一點鹽和加一碗鹽可能給我們的感受和健康帶來不同的結果。此外,還與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本身的生物結構和其毒力等有關。
對衛生間內部和馬桶的清潔是有效的防護措施,尤其應注意其與人體接觸的表面,如馬桶座圈、馬桶蓋等。
控制好衛生間的溫度和濕度。大部分微生物對溫度、濕度都非常敏感。但衛生間的溫度和濕度較難控制,因此對衛生間定期通風能夠有效調節溫度和濕度,減少空氣中微生物的濃度。
當在家庭成員中發現有罹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時,應盡量分開使用馬桶或衛生間,或者在患者使用完后關蓋沖水并及時對馬桶進行消毒,這樣能夠有效降低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