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共同體”語義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2019-06-10 12:59:34龍金菊
廣西民族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建設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新時代我國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核心議題。文章試圖從“共同體”這一基礎理論的理順與探討出發,欲想回歸“個體——共同體”這一組關乎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話題,以打開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基本維度。并強調貼合中國實際,從“人民中心”論、我國“多元一體”的族情之維、中國話語體系建設這三個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出一些基本的思考,并且從“共同體”理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出一點應有的期許。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作 者】龍金菊,銅仁學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貴州銅仁, 554300。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9)02-0010-008

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無疑為我國多民族國家建設指明了新的方向。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討論已經成為民族學、政治學等學科重點關注的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但它畢竟是在“民族”范疇下的重要議題,所以還是將之置于一般意義上的民族、多民族國家建設范疇進行討論。自古以來,中西方并不缺乏關于民族國家或多民族國家建設的戰略實踐經驗與理論探討。在西方,從早期的古希臘城邦的興起,到羅馬帝國的統一,再到黑暗中世紀及意大利的統一,以及后來諸多討論的法國模式、德國模式、英美模式等,都不缺族裔、族群與國家建設的關系討論。而中國早期的“周天下體系”、春秋戰國時期醞釀而生的“大一統”思想、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概念的變遷史,等等,也不失為我國多民族國家建設討論的重要基礎。然而,由于詞義上的差別及文化情景的多樣性存在,中西多民族國家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對接,甚至出現溝壑,引發一些不適宜具體國情的族性動員與民族危機。如此情景之下,研究如何在時空場域的動態中尊重具體國情、著實基礎的理論需要,如何回歸“共同體”討論中最本實的問題,如何“致力于尋求新方法去構建共同體的紐帶,使這種紐帶能夠整合與包容(而不是限制)我們在生活上的選擇多樣性”[1]292,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值得考慮的重要議題。

一、“共同體”的內涵及主要理論

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來看,“共同體”概念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左右。從實質上看,它本身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重要形式。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共同體”與“個體”一樣,一直是政治哲學討論的中心概念,對于二者關系的研究,則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從詞源上看,“共同體”(community)最早可以追溯到拉丁文κoinōnia,表示一種具有共同利益訴求和倫理取向的群體生活方式。[2]作為一個學術術語,共同體是一個被廣泛用于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的重要概念。然而,“‘共同體(community)是一個意義寬泛、內涵豐富而又顯得相對松散的概念”[3]152-153。在實際運用中,既有描述性意義的理解,也有特定的規范性意義的理解。但不管怎樣,“共同體”本身作為一種事實存在及價值訴求,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將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古典意義上的“共同體”思想

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名著中關于“城邦”的研究可以說是開創了“共同體”研究的先河。在亞氏的論述中,城邦的產生與“個體——家庭——村落”之間的邏輯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亞氏指出:“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4]7這也經常被我們理解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無論個人的意愿如何,都無法回避與生俱來的社會生活參與性傾向,或者說對城邦生活的傾向性。“從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命題中可以看出,他已經意識到個人不能孤立地生活,而必須結成社會,過有組織的生活。”[5]43而人的這種自然選擇也是自帶目的性的,在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為城邦的“正義”。個人、家庭與村落本質上自然地被具有“正義”本性的政治共同體所統一。亞氏指出: “當多個村落為了滿足生活需要,以及為了生活得美好結合成一個完全的共同體,大到足以自足或近于自足時,城邦就產生了。”[6]242這里不僅描述了城邦產生的過程,也凸顯了城邦存在的目的,也就是追求至高的“善”。可見,那時的“城邦”已經具備了政治共同體的特性,這就在邏輯上為城邦找到了“政治優先”的意義。盡管古典意義上的“共同體”思想遠非今天這般復雜,但其對于“共同善業”、為人民謀福祉的價值追求卻一直是人類社會得以前進的精神依托。不管是哪一種政體,都不得不把這種“民之所想、民之所依”所維系的政治倫理維度作為執政過程中重點考量的問題。

(二)滕尼斯的“共同體”思想

對“共同體”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卻是騰尼斯所著的《共同體與社會》。他把“共同體”和“社會”這兩個基本的概念做了經典的區分,1清晰指出:“共同體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會只不過是一種暫時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7]54由此突出了共同體自然而持久性存在的維度。在滕尼斯的語境中,也有“昔日的共同體”相對于“正在發展的(現代)社會”存在的表達語義,集中體現為兩點:第一,自然性。昔日的共同體是自然性的,是一種“內在與本體的存在”,凸顯了“共同體”得以長久維系的內源性動力及其表現形式的自然性與有機性。第二,消亡性。昔日的共同體也表明了共同體本身總是瀕臨消亡的那種生活方式,被正在發展的現代社會所替代。“由于無法期待人們自身的完美性,而只是期待人們能夠更好地融進社會承諾、規則和關系的網絡里。”[8]5當共同體成為一個社會概念時,共同體的形成就不可否認一個事實,即沖突分歧之下共同利益與社會承諾、規則和關系的出現。滕尼斯非常強調“關系”“結合”“整體”這些關鍵詞與共同體存在的意義。“共同體與社會是可以用于而且應該用于各種形式的結合范疇。結合——既把關系作為整體,也把關系作為團體,只要它們是基于直接的相互肯定,即本質意志之上的,就此而言,它們是共同體。”[7]42-43盡管滕尼斯筆下的“共同體”仍是純樸意義上的共同體,是傾向于“自然組織”“小團體”意義上的共同體,但是其對于共同體最實質性的“關系”“結合”“整體”等內容的肯定,仍然為我們對共同體思想的理解及運用提供重要的思想內核性基礎。

(三)社群主義的“共同體”思想

對“共同體”研究影響最大的,則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社群主義政治思潮的出現。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經常也被譯成“共同體主義”,作為政治哲學用語,是對西方政治思想中“社群觀”的系統表達。社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麥金太爾、桑德爾、沃爾澤等。社群主義者 “把社群看做是一個擁有某種共同的價值、規范和目標的實體,其中每個成員都把共同的目標當做其自己的目標。”[9]190社群主義思潮的涌現依附于對自由主義的批判,認為自由主義對個人自由選擇的肯定是具有虛假性的。正如科爾曼所說:“個人責任的行使必須納入社會責任的框架,因為我們只有在兼顧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時才可取得最顯著的效果。”[10]128因此,從方法論意義上來講,必須把個人的行為放置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方能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行為背后的真相。同時,社群主義也批判了自由主義慣于權利優先的主張是一種沒法實際存在的臆想。“在現實生活中,任何自我都必然受到歸屬的制約。”[11]158因此,從規范意義上來講,“善優先于權利”便成為社群主義的實質性主張。盡管社群主義一直被當作自由主義的對立面而存在,然而在復雜的社會結構及其變遷中,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的互補與聯結往往成為新的必要。“‘將共同體美德視為價值所在絕非意味著排除個人自由。”[12]119這也更加體現了社群主義強大的社會適應性,它對現代性背景下社會政治秩序的影響,始終是源源不斷的。而它對于共同體產生的情境性的強調,對于公共善業目標的追求,對新時期我國的多民族國家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二、“共同體”語義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主要依據及困境

從“共同體”主要理論的梳理來看,“共同體”話題始終與個人的自由選擇、社會存在、民族精神共同體、國家建設緊密相關。“共同體”就像一個美好的事物一樣,在人的因素滲透下總伴隨著美好的期待,同時也意味著面臨逝去的遺憾。就像《共同體百科全書》里編者的敏銳直言一樣:“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 對共同體的需求在增長,同時又感覺到共同體的衰落。然而,人們從未像今天一樣,如此努力地構建、復興、尋找和研究共同體。”[13]這體現了“共同體”本身與人們的心理安全感及心靈歸屬感的某種密切契合。學者李儀天也坦然指出:“與其說我們是通過共同體的共同性而彼此承認,不如說我們是為了彼此承認和生存的需要而想象、建構出某種社會群體關系,從而解釋和容納我們的認同感。”[8]11可見“共同體”本身存在的“限度”,愈是“限度”的存在,愈應該加大建設力度以維持共同體的結構和諧及良性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是在“共同體”的框構下,對“中華民族”認識上一次新的自覺。某種程度上說,“中華民族”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并沒有固化的邊界,既存在著演進的交錯流動性,亦存在著動態發展的延伸性。其中主要歸因于中華民族本身一以貫之的傳統文化基礎與從古至今的民族存在格局,由此也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與“意識”的兼合屬性,然而在理論探討與實際運行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面臨著難以避開的困境。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主要依據

1.“大一統”體系下的中華文明

“大一統”某種程度上說是我國古代政治思想重要的文化符號,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政治文化坐標。“大一統”思想 “包括以‘尊王為核心的政治一統;以‘內華夏為核心的民族一統;以‘崇禮為核心的文化一統”[14]。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吸收“兵、法、道”等流派思想,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使得以“大一統”為代表的的儒家思想占據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統治地位,并成為深博統治者歡心的官學。“從歷史傳統看,‘大一統始終是中華各民族的價值追求和最高目標,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實現統一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統一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分裂從來不得人心。”[15]26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都注重研究“天人之際”的學問,講究“天、地、人”之間的融合;小到個人修身養性,中到家庭關系處理,大到國家的發展,都不缺“天人合一”的“共同體”思想基因。在現今的多民族國家建設的語義上,雖然我們很難在這些傳統政治文化思想中直接獲得“民族”“國家”等詞匯,“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里,也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觀念里”[16]19。但這并不等于可以排除與割裂這些傳統文化思想對于“民族”“國家”概念的語義積淀。恰恰是這些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文化思想基礎,并以源遠流長的文明形態牽系著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因此,“大一統”思想體系下的中華文明不愧是當今中華民族重要的思想寶庫,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文化基礎。

2.“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

對于中華民族的內涵及歷史實體的討論,雖然學界也存在一些爭議,但自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之后,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定位已是不爭的事實。“中華民族”一詞最早出現在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的論述中:“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為齊。”[17]1雖然梁啟超并沒有進一步詳細的解釋,但他也算完成了“中華民族”這一整詞的創造。辛亥革命之后,孫中山為調和滿漢關系,提出了“五族共和”思想:“合漢、蒙、滿、藏、回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18]2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積極呼吁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國民政府的領袖蔣介石凝聚全民族之力進行抗戰的壓力,宣傳“中華民族是一個” 的觀點,動員各民族積極參與抗戰,使得各民族在外部危機壓力下形成統一的自覺。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出于解決中國復雜的民族問題及民族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行了必要的民族識別工作,這就是其后“中華民族是一個由56個兄弟民族組成的”[19]88說法的由來。1988 年,費孝通先生基于自身的田野調查經驗,根據中國民族發展實際情況,提出了著名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1的觀點。這一論述給我們對于中華民族的族情認識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多元”強調的是要素,“一體”才是民族發展的主線;由“多元”走向“一體”,在“一體”中尊重“多元”,這不僅已經成為現今黨中央民族工作重要的思想基要,也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的事實基礎。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

1.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與沖突

當前,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上,學者們不乏有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的維度進行解釋。不管如何加以解釋,在多民族國家建設問題上,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始終是兩個重要的核心維度。文化認同強調的是民族身份認同,旨向于對民族的歷史記憶及心理肯定。“我們必須是文化的存在……放棄文化就是放棄我們自己。”[20]260-261因此,文化認同是人們“找回來路”的重要路徑。政治認同則強調民族共同體的組織、法律身份,旨向于國家建設的工具理性。政治認同是在民族認同的基礎上強調政治屋頂的作用的。如果說文化認同是人們找回“心靈歸屬感”的需要,那么政治認同則一定是人們尋找“心理安全感”的需要。事實情況是,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都是多民族國家構建不可或缺的意識形態基礎。但基于民族國情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以及在現代性難以回避的全球化浪潮中民族主義的沖擊下,這兩種認同難免會被人為地加以撕裂或者別有用心地各自強調,進而形成一定的張力與沖突。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而言,“如果過于強調彼此則反而會引起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泛化與虛化認識。這不僅會容易激起潛在的民族情緒,亦容易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走向虛構的象牙塔之中”[21]。因此,如何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問題上加以權衡其輕其重,將是一個不容輕視的問題。

2.實體建設與意識形塑的彼此錯位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在全球化、市場化引發中華文明認識松動及人格物化后國家意識淡薄的危機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面臨著兩個重要的現實問題,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實體意義上的建設,一是意識形態上的價值形塑。前者起著物質層面、技術層面的支撐作用,后者起著價值形態的引導、凝聚力作用。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自然,學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也必然主要集中于兩個重要場域,一是本體論的研究,一是認識論的研究。本體論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維系的“自在”層面,但必然離不開物質層面、技術層面的工具性支撐;認識論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被構成性,必然離不開意識形塑及認同教育。只是在現實的研究中,難免會存在本體論與認識論在表達上的含糊、錯位。比如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論述中加以混淆或語義等值。嚴格意義上來說,意識形塑應該是實體建設的路徑之一,是從意識形態上的先行著力,而不能在內涵上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值。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亦不能局限于意識形態上的建設,不能停留在價值層面上的應然抽象之中,而更應該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維度探尋工具性支撐。因此,有必要在界定好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相關表達的同時,厘清其實體建設的基本思路與方略,防止實體構建與意識形塑的彼此錯位,進而陷入泛化、虛化的討論之中。

三、情境性與超越: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維度

實際上,在不可避免的現代性沖擊下,共同體的興衰已是時代常態,從中也體現了“共同體”本身對于“情境性”屬性的強依附性。情境(situation)一詞起初主要為藝術創作領域所用。最早由狄德羅所用,主要指在戲劇創作中對人物性格塑造的情境性要求。這一思想后來成為黑格爾“沖突說”的萌芽。黑格爾指出:“情境是一般世界情況的具體化……在這種情境中,一方面有了外在世界的‘機緣,一方面又有了內在矛盾和沖突,于是原來和諧的情況受到破壞,產生了真正的行為和動作。”[22]393對于中華民族來說,一方面,在具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民族內部結構已發生改變,并且與其它社會群體發生了難以分界的媾和,民族難以再成為一個界限化清晰的單位。另一方面,市場化社會資本和權力理性撕裂了個體與群體間的臍帶,代之以純粹的“經濟理性”和赤裸裸的利益關系,民族共同體要生長,就必須適應這樣的改變,進而增發了共同體肢解和民族危機的可能性。在此,共同體主義不得不在強調共同體本身除“經濟理性”和物質關系之外,還必須有認同、責任與情感的存在。這為我們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較好的理論依據。“共同體一詞的使用……試圖再次復興人與人之間那種更為親密、更為溫暖、更為和諧的紐帶,而這種紐帶被模糊地認為是往日歲月的一個特點。”[23]5可見,情感的互補聯結在共同體建設中變得十分重要。而能勝任這種互補聯結的紐帶正是共同體與生俱來的情感認同與責任。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有必要回歸共同體的實質,找準共同體的情感紐帶維度,以激活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源性動力。

(一)內核建設: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至高的“善”

追求至高的“善”是一個來自于古希臘的哲學命題,且現今我們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承諾,與古希臘這一哲學命題在精神內核上是契合的。從本質上來看,共同體主義以至高的“善”為價值目標,這也是共同體本身得以維系的精神命脈。貝爾等曾經做過這樣的研究:“何謂共同體?……在對超過90種的定義進行分析之后,我們發現它們中唯一的共同要素就是人! ”[24]這里依然涵蓋著一個至高的政治哲學命題,即人與社群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選擇在共同體主義思想中也找到了較好的政治哲學依據。“人民”本身就是一個社群概念,蘊含了我國自古以來較高的政治智慧。在當今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上,有效地兼容了“人民”“階級”與“民族”之間的張力。在新時代復雜的社會關系及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應時代之需,是關注我國具體族情與國情發展需要而提出的重要選擇。

在多民族國家建設中,我們始終面對具體民族與中華民族難以界定并有機調和的問題。而當過于強調民族性困擾我們的時候,弱化族性、以人民為中心卻是不爭的正確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政治體系中不斷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是我國最大的國情。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5]21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體現了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最高的至“善”業,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選擇,彰顯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本質性。這一思想的形成,無疑是“人——人民——民族——國家”在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包容一體的民族政治生態形成的根本線索,也是國家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走向“善治”的重要維度。

(二)族情之維:促進多元族群文化互動,構建和諧的民族政治文化生態

從共同體的生成邏輯來看,共同體的存在本身既伴隨著時代的既成性,又兼容著一定的動態構成性。因此,強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離不開對我國具體族情的尊重。那么,如何處理好個體與群體、局部與整體、時代性與確定性之間的關系?在此,共同體主義巧妙地以情境性、構成性強調,進而并不貶低個體的尊嚴與自由,較好地為我們提供理論思路。“在現代性的背景下,如果想成就一個完整的社會,政治自由主義必須要和倫理多元共同體主義實現某種結合,前者確保個體在制度上不被羞辱乃至贏得自尊,而后者則承諾安全性、確定性、可靠性乃至幸福本身。”[26]因此,不管是哪一類型、哪種性質的共同體,確定性及幸福感乃是至關重要的。但在現實情況中,現代性與確定性往往存在著某種沖突。現代性意味著諸多的不確定性的發生,進而引發共同體危機。如此情況之下,尊重多元與互動,在情景中滋養情感的發生,維持情感紐帶的聯結作用,這是共同體應對現代性的最佳選擇。

值得強調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它并不是對于具體民族的消融與抹滅,而是在維護具體民族的有效尊嚴與在文化實體中走向彼此間更好的融合。在這樣的戰略中,共同體是目標,具有豐富多彩文化的具體民族才是真實的內容。在新修訂的憲法中,在民族關系的描述上也增加了“和諧”一詞,從憲法意義上凸顯民族關系和諧的重要性。1可見發展多元族群文化互動、促進民族和諧關系本身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這里,文化本身也是情感的一種表現形態,可以起著較好的情感紐帶作用。王大力教授在追尋我們的根源中說:“王朝可以結束,中國卻沒有結束。”[27]18充分體現了我們自古以來強大的文化基因。因此,在當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我們有必要回歸各民族的文化本身,賦予各民族寶貴文化的尊重。“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團結之魂。”[15]252在尊重差異性中促進彼此的進一步互動、融合,在結構上促成和諧的民族文化生態,形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須重點考量的重要內容維度。

(三)語系超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良性互動下的話語體系超越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來看,“共同體”始終是人類社會存在的理想模型,代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每當社會結構在現代性進程中出現新的不適應,就會滋生對共同體重新設計的理想。“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精神斷裂和‘精神塌陷現象,再一次給我們提出追求美好社會理想、建設精神共同體的時代任務。”[28]因此,我們有必要在尊重傳統及其“自在”因素的基礎上,來一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新的“自覺”。縱觀中華民族的興盛發展,離不開中華自身的文化瑰寶作為重要的精神支撐。但僅僅靠傳統文化支撐是不夠的。封建王朝的崩潰預示著我們必須面對來自于西方多元化的新秩序。在之后的道路探索中,馬克思主義對中華復興的貢獻無疑是影響巨大的。當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傳統文化匯合交融的時候,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不得不面對邁克爾·曼筆下的一對命題,即民族與階級的關系。2也就是說,中國從有機民族構建邁向民主政體過程中,也得首先解決好有機民族問題。中國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中也不缺以階級性掩蓋族性的事實。“族性或民族在近代并沒有從總體上勝過階級。”[29]40甚至是以階級性完全遮蔽了族性,多民族國家尚能正常運轉起來。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與發展,階級界限也逐漸被消滅。當我們宣稱階級已不存在的時候,或許我們通過建立并不斷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通過制度的建設與完善來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實現由階級走向族群的完美過渡,現在又該如何面對有機的族群問題?只是,我們自始至終對于多民族國家建設的理解,遠不能像西方式的想象那么簡單。更重要的事實是:“一旦我們走出階級化的馬克思主義,需要把民族之間、尤其是對有政治體建構經驗的民族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整合性的中華民族,談何容易?”[30]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確實是到了一個關鍵而重要的歷史階段,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已成為當今國家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議題,必須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正確認識的價值導向,使之有效地凝聚人心,發揮復興中華民族的應有作用。但不管怎么樣,已經走在民主政治道路中的中國在多民族國家構建問題上,在如此復雜的事實背景中,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為主線,致力于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力圖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互補與共生,不斷改進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其更好地與世界全球化與現代性對接,進而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體系,充分發揮文化的先導作用,將是中國應對全球化引發的民族危機及自身發展問題的必要選擇。

四、余 論

不管是從規范論還是從價值論來看,關于“共同體”的討論一直沒有離開過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活。因為“共同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反映事實、體現時代價值,同時自身也在不斷重組整合的有機體。共同體必須始終依附于一定的社會物質形態之上,進而才會演變成人們深刻的集體歷史記憶;同時,共同體又強調現實發生性,所以情境性也成為它特有的屬性。共同體實際上具有“兩重面孔”,“共同體一方面能夠營造緊密的情感而讓人依戀,呈現出一副溫情脈脈的面孔;但另一方面,共同體也在不同程度上為其成員規定了服從的義務”[31]。因此,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回歸共同體本身“二重性”的考量,對于正確地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一方面,我們必須正確地面對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復雜族情,正確面對族性差異引發的民族分裂主義現象;而另一方面,我們同樣要據以這種由差異性經過自然凝聚而成的中華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構建適合中國具體族情的“政治屋頂”,防止民族分裂主義滲透的危機。一方面,我們要尊重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身的“自然而然”性;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視了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來路與目標。只是在這“二重性”的變奏與權衡中,如何把“共同體”適當放回社會,借助現代性社會的成長及民情的進步來填補與篤實共同體的內容,既有效突破長久以來“想象共同體”與“實體共同體”兼合問題的構建困境,同時也得避免“共同體”建構中“對共同體越求之過熱越而不得”的建設悖論,這些都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加拿大]威爾·金里卡.當代政治哲學[M].劉莘,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2] 韓升.西方共同體主義的和諧意蘊[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3] [英]戴維·米勒,韋農·波格丹諾,鄧正來.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6]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克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 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9] 俞可平.政治與政治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0] [美]丹尼爾·A·科爾曼.生態政治:建設一個綠色社會[M].梅俊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11] 高德勝.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現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12] [日]小川仁志.完全解讀哲學用語事典[M].鄭曉蘭,譯.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

[13] Christensen, K&D·Levinson ,eds.Encyclopedia of Community: From the Village to the Virtual World[M]. CA:Thousand Oaks Sage,2003.

[14] 馬衛東.大一統源于西周封建說[J].文史哲,2013(4).

[15]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15.

[16]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17]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G]//飲冰室合集之一:飲冰室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 中華書局,1982.

[19] 吳仕民.中華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杜,2006.

[20] [德]藍德曼.哲學人類學[M].彭富春,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1] 龍金菊,高鵬懷.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的復線邏輯——基于政治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契合路徑[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22] 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修訂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23] P.Hoggett.Contested Communities: Experiences,Struggles, Policies[M].Bristol:Policy Press,1997.

[24] 成伯清.社會建設的情感維度——從社群主義的觀點看[J].南京社會科學,2011(1).

[2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6] 周濂.政治社會、多元共同體與幸福生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9).

[27] 姚大力.追尋“我們”的根源: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與國家意識[M].北京:三聯書店,2018.

[28] 韓洪濤.簡論西方社會的精神共同體思想[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7).

[29] [英]邁克爾·曼.民主的陰暗面:解釋種族清洗[M].嚴春松,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30] 任劍濤.種族清洗是“民主”的陰暗面嗎?[J].中國圖書評論,2016(9).

[31] 李榮山.共同體的命運——從赫爾德到當代的變局[J].社會學研究,2015(1).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UNDER THE TOPIC OF "COMMUNITY"

Long Jinju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core issue of China's multi-ethnic nation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community". It is an attempt to return to the basic proposition of "individual-community", which is concerning human soci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dimens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It also emphasize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s real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eople-centered" theory, the ethnic sentiment of China's "multi-integration" and the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rxism.Finally,the "community" theory is applied and? some due expect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community; 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猜你喜歡
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中國外匯(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電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人大建設(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數字電視分前端建設隨談
野三化冶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135综合网| 操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四虎精品黑人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91精品牛牛| 九色综合视频网|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永久视频| 亚洲综合在线网| 久青草网站|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夜夜操天天摸|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操美女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99热精品久久| 色天天综合|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国产99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狠狠色狠狠综合久久|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玛|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色香蕉影院|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毛片基地| 亚洲不卡影院|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av色爱 天堂网| 国产微拍一区|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91在线|日本| 欧美综合成人| 日韩午夜伦|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免费人成又黄又爽的视频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青涩在线|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区app|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