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語出驚人,稱如果加拿大不解決越洋垃圾問題,那么菲律賓將不惜向加拿大宣戰。歐美的大量垃圾通過在美國和加拿大注冊的公司流向非洲、南美和亞洲。這兩個“法外之國”使越洋垃圾日益成為全球性公害。
菲律賓政府稱,加拿大向菲律賓走私垃圾是涉及國際法層面的嚴重行為,違反了《巴塞爾公約》的多個條款。一向以敢說狠話著稱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表示,他將逐步加大反擊的力度:首先解雇那些讓加拿大垃圾入境的菲律賓海關人員;接下來考慮把部分垃圾傾倒在位于馬卡蒂城的加拿大駐菲大使館附近;最后,如果加拿大不把走私到菲律賓的垃圾收回,那么菲方不惜對加拿大宣戰。加拿大最終不得不同意將垃圾運回國。
據菲律賓《太陽星報》報道,杜特爾特之所以如此光火,是因為加拿大對菲律賓的“垃圾攻勢”已持續多年。從2013年到2014年,有100多個裝著廢棄物的加拿大集裝箱運抵菲律賓馬尼拉港,其中有的標記為“可回收塑料”,但菲方人員打開檢查時發現,里面堆滿了生活垃圾,包括食物殘渣和廢棄的電子產品。事情一直鬧到菲律賓法院,最終法院判決加拿大將這些垃圾運回國內。但加拿大政府稱這是“企業行為”,政府無法強迫私人托運公司從菲律賓運回垃圾。
事情拖到今年,而在過去的5年中,仍然有裝滿垃圾的集裝箱從加拿大運抵菲律賓。對此,《太陽星報》表達了不滿:“這就如同有人不斷把垃圾堆在我們的家門口。”
更讓菲律賓政府難以容忍的是,此前加拿大方面絲毫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今年2月,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了有關禁止廢棄物跨境轉運的國際會議,會議的核心議題是討論《巴塞爾公約》新的修正案:禁止所有的有害廢棄物實施跨境轉運,即使有些國家聲稱“轉運是為了回收再利用”,也將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會上有約四分之三的國家同意批準該修正案,但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不同意。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報道,加拿大著名環保人士凱瑟琳·魯夫指責加拿大政府的錯誤做法:“為什么我們要把廢棄物轉運到其他國家?那些國家甚至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廢棄物。這是犯罪!”
會議東道國菲律賓對加拿大表示強烈不滿: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地球公民,加拿大應該批準修正案。菲律賓政府指出,如果按照《巴塞爾公約》新的修正案來約束,那么數百個集裝箱的加拿大垃圾就不會堆在馬尼拉港長達5年之久。
由于歐美國家勞動力成本較高,垃圾處理、回收代價昂貴,政府覺得“劃不來”,因此想方設法將垃圾轉移到其他國家。有毒廢料是越洋垃圾中的大宗,不論填埋還是焚燒,都會產生有害氣體和懸浮顆粒污染,民眾對此高度敏感,而且其處理成本比普通垃圾更高。因此,歐美各國紛紛將這些垃圾轉運到亞洲、西非和拉美等地區。
一些國家出于財政方面的考慮,在歐美國家的利誘下敞開國門,開放越洋垃圾進口。然而,這些國家既缺乏垃圾處理技術,又缺乏防范垃圾污染的意識,極易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在一些把關較嚴的國家,海關嚴格禁止輸入越洋垃圾,歐美各國的公司就以各種偽裝加以掩飾,勾結目標國的不法商人“暗渡陳倉”。
事實上,還有比菲律賓更慘的越洋垃圾受害國。巴西海關每年都會查獲企圖蒙混過關的越洋垃圾數千噸;由于接收越洋垃圾導致水質污染,加納曾爆發大規模示威游行;最嚴重的是科特迪瓦,2009年,荷蘭貨船將含有硫化氫和碳氫化合物的化工垃圾傾倒在科特迪瓦阿比讓附近的多個地點,當地有數萬人因此入院就醫。那屆科特迪瓦政府因此垮臺,阿比讓行政長官、港口和海關負責人被撤職,許多官員和不法商人被捕。
針對越洋垃圾,通過不斷完善國際法加以約束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1992年5月,《巴塞爾公約》正式實施,成為全球首個規范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和環境無害化管理的綜合性國際公約。該公約從誕生之日起就處于不斷完善之中。1995年9月,10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日內瓦批準通過了《巴塞爾公約》的第一個修正案:禁止發達國家以最終處置為目的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危險廢料,并規定發達國家在1997年年底以前停止向發展中國家出口用于回收利用的危險廢料。2002年,《巴塞爾公約》成員國又通過了關于如何處理塑料廢物的技術指導方針。
《巴塞爾公約》最初遭到美國和加拿大的抵制,兩國一直出口有害垃圾,甚至將垃圾出口當作一項產業加以發展。后來加拿大雖然加入了公約,但只同意限制極少數有害垃圾的轉運,并且一直拒絕簽署任何修正案,這使得它的加入顯得可有可無。
有些發達國家雖然加入了《巴塞爾公約》,但仍然繞開公約從事垃圾出口,其方法是在美國和加拿大注冊運輸公司,再以這兩個“法外之國”的名義出口垃圾。
據統計數據顯示,目前英國的垃圾自處理率不超過20%,這不僅在歐洲國家中排名末流,甚至還不如許多發展中國家。大量的英國垃圾被裝上巨輪,運到非洲的加納、尼日利亞、索馬里和南美的巴西等國。許多英國運輸公司正是通過注冊美國和加拿大托運公司的方式繞開了《巴塞爾公約》的約束。
據環保組織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產生約5.7億噸垃圾,而且以8.4%的年增長率遞增。兩個“法外之國”——美國和加拿大,成了《巴塞爾公約》的缺口,也成了許多國家出口垃圾的通道,使越洋垃圾日益成為全球性公害。
據馬來西亞《南洋僑報》報道,近年來中國全面加強了對越洋垃圾的管控,其舉措令人矚目。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雙管齊下,一方面大力支持完善《巴塞爾公約》,堵住垃圾進口的“正門”;另一方面加強國內的管控和打擊,封死垃圾走私的“后門”。
中國實施的越洋垃圾治理方案已見成效。方案具體分三步實施:2017年年底前,全面禁止進口環境危害大、民眾反應強烈的生活來源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紡織廢料、釩渣等固體廢棄物;2018年年底前,修訂了《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減少固體廢棄物進口口岸的數量;2019年年底前,分批分類調整進口固體廢棄物管理目錄,大幅減少固體廢棄物進口種類和數量。
據《南洋僑報》報道,中國的做法值得東南亞國家借鑒,因為來自歐洲、日本和北美的垃圾將更多地聚集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等國的港口。從2016年到2018年,泰國在其港口扣押了近3萬個裝滿越洋垃圾的美國集裝箱,這比菲律賓的問題要嚴重得多。鑒于美泰兩國的良好關系,泰國沒有沖美國發作,但被迫實施了緊急進口禁令。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
美國和加拿大是全球最早實施垃圾焚燒處理的國家。但近年來,兩國焚燒處理垃圾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出口則逐年增多。這是因為舊式的焚燒爐會產生大量懸浮微粒,嚴重影響城市的空氣質量。美加兩國研制出新一代焚燒發電爐之后,卻并未大規模使用,原因是成本太高,雖然能產生電能,但其發電效率遠低于其他發電方式。所以,美加兩國并非缺乏垃圾處理技術,但垃圾出口是更“經濟”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