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榮偉
家庭暴力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世界各國,家庭中婦女受到與其關系密切者的身體虐待的現象廣泛存在,以“紳士風度”著稱的英國也不例外。近年來,英國已經成為西方家庭暴力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有媒體報道稱,“紳士”國家家暴成風。
近些年來,英國深受家暴問題困擾。來自英國反家庭暴力慈善組織“女性援助會”以及英國最大的兒童慈善組織全國防止虐待兒童協會等機構的一組數據表明:每4個英國女性當中,就有一個人曾經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在英國,每分鐘警方都能接到一起有關家庭暴力的報警。
在英國,1996年《家庭法法案》中對家庭暴力的定義是:“家庭暴力包括個人為了控制和支配與之存在或曾經存在過某種親屬關系中的另一個人所采取的任何暴力或虐待行為。”而英國學者眼中的家庭暴力不僅包括婚姻關系、身份關系,還包括同居關系及婚姻關系終止后出現的暴力行為。他們認為,“家庭暴力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為了實現對人的控制”。
英國現行對家庭暴力犯罪的定義是于2004年實行的,是指“經常性的威脅行為、暴力及虐待”。進入21世紀以來,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英國每年大約200萬人遭受家暴,其中多數是女性,而且每3天就會發生一起女性因家暴而失去性命的案件。英國警察協會披露的事實更加令人震驚:英國平均每星期有2名女性、平均每17天有1名男性死于現任或前任伴侶之手。家暴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包括毆打、強奸、心理操縱、禁止家庭成員用錢或與親友見面等。
不少人士認為英國此前對于家庭暴力犯罪的定義不夠全面,使得警方及檢方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和余地都非常小,也使得許多家庭暴力的實施者能夠順利逃脫法律的制裁。
為了更好地遏制多種形式的家庭暴力,英國內政部宣布擴大對家庭暴力和虐待的法律定義,“今后,精神威脅、強制控制等非肢體暴力行為都將納入家庭暴力的懲治范疇。”新的家庭暴力和虐待定義從2013年3月正式生效。
媒體分析認為,新定義擴大了家庭暴力的外延,承認了精神上的脅迫及強制控制等非肢體暴力行為也具有危害性。這一法律定義實施后,禁止家人外出、禁止家人使用電話與外界聯系等行為也將等同于實施家庭暴力,此類行為的受害人也可以依法提起訴訟,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新的反家庭暴力法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來自英國反家庭暴力慈善組織“女性援助會”(Womens Aid)的德波拉·邁卡維林說:“在很多情況下,家庭暴力行為都因為受害人的難以啟齒而沒有進入警方的視線范圍。如果新的家庭暴力法律定義實施得當的話,能夠給家暴受害者更多的信心,鼓勵他們(她們)勇敢地站出來,這樣一來,也能夠使更多的實施家暴者的惡劣行為被制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現行反家庭暴力法的弊端漸漸暴露出來。許多反對家庭暴力、維護婦女權益的組織及各地方政府對于現行反家暴法都提出了異議。面對日益猖獗的家庭暴力問題,英國反家暴法需要全升級。
英國婦女援助主席稱:“英國人需要重視這個問題,畢竟家庭暴力已經危害到了近百萬人的性命,對國家的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按照慈善機構“援助女性”的總裁凱蒂·高斯的說法,英國家庭暴力眼下亟須加強懲治措施。
據路透社報道,印度、南非等國近年業已修訂了反家暴法,把肆意獨掌家庭財務大權列為家暴。如今英國加以效仿。
2017年,保守黨在其宣言中提出制定保護家暴受害者的新法,經過2018年為期3個月的公眾咨詢,《家庭暴力條例草案》最終于2019年年初公布。1月26日,英國政府公布了民眾期待已久的“升級版”反家庭暴力法律草案——《家庭暴力法案》。本次新家暴法草案被稱為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變革。
觀察人士注意到,擬議中的新法給家庭虐待帶來了新的內涵,其中首次將非身體虐待和經濟虐待定義為家暴。該法案將經濟虐待定義為“控制個人獲取、使用和維護經濟資源的能力的行為”,經濟虐待包括施虐者控制受害者的金錢、食品、交通或住房,比如不允許使用汽車或故意損害其信用評級等。這意味著,掌管家庭財政大權的一方扣押對方零花錢,也將算作家暴,比如賺錢不給妻子花、妻子限制丈夫零花錢、丈夫不給妻子生活費,以及心理脅迫、心理操縱等行為都算作家暴范疇。新法將設立一名家庭虐待專員,專門負責這類事項。
該法案還將改革家庭暴力保護令的制度,并為計劃中的克萊爾定律提供法定依據。據了解,該定律以被前伴侶謀殺的克萊爾·布朗的名字命名,克萊爾定律允許人們詢問伴侶是否有家庭暴力史。
新法規定,在家暴案庭審環節,施暴嫌疑人將不再有權當庭質問受害者。這或許帶來一種可能性:家暴調查方有資格在法庭上采取特別措施——例如不在庭上提供證據,而是通過視頻陳述,或者是私下提交證據。不少女性權益保護組織對這一新條款表示歡迎,認為這有利于保護女性受害者免遭二次傷害。
據了解,新法案更加注重保護兒童,重視受害者在事件中扮演不同身份以及遏制施暴。此外,為了防止施暴者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重復犯罪,英國政府決定讓這一部分人佩戴追蹤器,以及家暴罪犯在出獄時接受強制性測謊測試等舉措。
據悉,新法案是政府在與“受害者、慈善組織和一線人士”共同協商的基礎上起草,在公布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
不過,也有許多人認為,這項法案的力度還遠遠不夠。媒體報道,在有記錄的家暴案件中,僅有38%的施虐者會被逮捕,受到法律制裁。雖然在刑事法庭中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但最常見的家庭法院中,并沒有采取同樣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單獨的候診室,不同的進入和退出時間,分隔法庭的屏幕,和通過視頻提供證據的設施。此外,反家庭暴力慈善機構婦女援助組織表示,政府并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法案的推動,而且近年來,關于這方面的財政支出,也一直在被消減。最新數據顯示,有近百分之六十的受害者無法被安置,因為空間不足。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瑞秋·威廉姆斯指出,如果政府不進一步保護受害者,并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執行該法案的規定,社會現狀并不會得到太大的改善。據當地媒體報道,瑞秋與丈夫在一起18年,其間她所遭受的暴力不斷升級。兩個人離婚后,她的丈夫來到她工作的理發店,拿霰彈槍擊中了她的腿。
瑞秋說,盡管有了法庭的介入,但施暴者并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事實上,“不僅我的前夫,而且其他的施暴者”仍在繼續施暴,繼續操控他們的伴侶。“他們并沒有改變,法庭簡直成了擺設”。她認為,這足以表明不少人并不了解家庭暴力的真正影響,甚至也不清楚施暴者會有多聰明,多么有手段。她說:“我們需要一直監控他們。唯一能判斷他們是否改變的人,只有他們的伴侶。”
英國《獨立報》也曾指出,盡管它取代了現行支離破碎的家暴政策,有了更完整的系統性。“但如果政府不進一步努力保護受害者,并確保有足夠的資金充足的服務來執行該法案的規定并追究肇事者的責任”,社會現狀并不會得到太大的改善。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為了防止施暴者不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重復犯罪,英國政府決定讓這一部分人佩戴追蹤器,以及家暴罪犯在出獄時接受強制性測謊測試等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