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忠祥 胡波 胡云海
(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兒科 四川 成都 611130)
川崎病(KD)又名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指以全身中、小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特征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1]。臨床主要表現為持續性發熱、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楊梅舌、頸部非化膿性淋巴結腫大、手足腫脹等。若不進行正規干預治療,約25%~30%患兒易發生冠狀動脈病變[2]。丙種球蛋白主要由免疫球蛋白分子組成,能夠有效預防病毒性疾病感染及減少內皮細胞死亡。阿司匹林屬于非甾體抗炎藥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減少炎癥反應等作用。本研究旨在將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于KD患兒治療中,現報告如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6例KD患兒分為實驗組(n=33)和對照組(n=33)。實驗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2.92±0.83)歲;病程1~8d,平均病程(7.02±1.12)d;其中Ⅰ期3例,Ⅱ期15例,Ⅲ期11例,Ⅳ期4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1~7歲,平均年齡(3.05±0.88)歲;病程1~10d,平均病程(7.11±1.08)d;其中Ⅰ期2例,Ⅱ期16例,Ⅲ期12例,Ⅳ期3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且該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患兒癥狀、體征或實驗室等檢查結果符合《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川崎病診斷指南》中相關標準[3]。
排除標準:(1)合并心、腎等臟器或血液、免疫等系統重大疾病者。(2)入組前已接受過丙種球蛋白或阿司匹林治療者。(3)對本研究涉及相關藥物或成分有過敏現象者。
兩組患兒均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50mg/(kg·d)口服治療,體溫恢復正常持續72h后將劑量減少至3~5mg/(kg·d),維持治療4周。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加用丙種球蛋白(國藥集團上海血液制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081)1g/kg靜脈滴注,持續8~12h,維持治療2d。
(1)比較兩組患兒治療4周后的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實驗室或影像學指標恢復至或接近參考范圍;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實驗室或影像學指標大幅改善;無效:癥狀、體征、實驗室或影像學指標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2)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包括體溫恢復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淋巴結炎消退時間、手足腫脹消退時間。
采用軟件SPSS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顯效19例,有效11例,無效3例;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91%(30/33)高于對照組69.70%(2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兒體溫恢復時間、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淋巴結炎消退時間及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表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s,d)
手足腫脹消退時間實驗組 33 1.21±0.34 2.54±0.52 2.61±0.58 3.21±0.85對照組 33 3.85±0.62 4.51±0.95 4.68±1.02 6.04±1.52組別 n 體溫恢復時間 黏膜充血消退時間淋巴結炎消退時間
近年來,KD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多發于5歲以內嬰幼兒,在我國已成為小兒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因與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其發生是由于微生物入侵機體引起外周T細胞亞群失衡,使免疫系統處于活化狀態,誘導內皮細胞表達、產生新抗原及促進B細胞分泌自身抗體,導致內皮細胞受損而引起血管炎[4-5]。
本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時間均少于對照組。這提示,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合應用于川崎病患兒治療效果更佳。這可能是因為,丙種球蛋白能夠與血管壁受體競爭性結合,通過阻斷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Fc部分c末端受體(Fc受體)抑制細胞因子生成,中和炎癥因子及相關抗原、毒素,誘導抑制性T細胞亞群產生,減輕細胞損傷,同時能夠通過延緩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有效預防血栓形成。
綜上所述,丙種球蛋白與阿司匹林聯合有利于提高KD患兒治療效果,加速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