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華宇
(遂寧市中心醫院 四川 遂寧 629000)
病毒性肝炎屬于肝臟類的傳染性疾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惡心、乏力,并伴有疼痛癥狀,如果不及時得到救治,則有可能轉化為肝硬化,以及肝癌。故而,在治療期間需要給予保肝、抗炎的藥物治療措施,本次實驗選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檢查后均已確診為病毒性肝炎,而符合實驗要求的人數有104例,通過對比不同治療方案,為患者的病情康復提供更有效的手段。
本次實驗選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患者為對象,經過檢查后均已確診為病毒性肝炎,而符合實驗要求的人數有104例,根據患者治療的順序,以單雙數的形式分別進行不同方案的治療。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患者年齡在24~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6±3.7)歲。從疾病的類型上看,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以及丙型肝炎,患者均進行住院治療。而患者病情均在5年內,平均病程則為(2.2+0.8)年,患者均知悉本次實驗,并簽署了同意書。
對照組采用甘利欣治療,即需要結合10%濃度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而甘利欣的劑量則為150mg,每天一次;觀察組則結合異甘草酸鎂,在注射上也需要采用10%濃度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和100mg的異甘草酸鎂,在連續治療四周后進行患者病情療效觀察[1]。
本次實驗在療效分析上需要關注患者的肝功能水平,以及用藥的安全性。在肝功能指標上包括總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等。此外,則分析患者的治療成效,可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方面,著重考慮肝功能的恢復改善程度。
在本研究中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療結果數據采用專業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在數據化指標的確認下,能夠更好地判斷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百分率,均數±標準差表示,分別進行卡方和t檢驗。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從治療上看,患者在肝功能指標上以觀察組患者更優,即在總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的對比上,也以觀察組表現更為理想,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時間 TBIL AST ALT觀察組 治療前 63.52±21.55 117.31±48.58 88.61±12.85治療后 20.11±10.32 42.28±12.05 55.22±11.80對照組 治療前 63.52±20.11 118.52±41.36 88.35±12.54治療后 28.52±11.20 87.24±12.50 64.22±10.28
此外,在治療效率的對比分析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2.31%,對照組為67.31%,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除此之外,筆者也對比了患者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的用時,即觀察組為(3.3±1.2)周,對照組為(4.2±2.1)周,而病毒轉陰時間上,觀察組也用時更短,為(3.1±0.2)周,對照組為(4.2±1.1)周。經t檢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最后,在用藥的安全性上,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不大,主要包括惡心、發熱等問題,并未對疾病治療產生較大影響。
病毒性肝炎屬于肝臟類疾病,在治療過程中以抗病毒、保護肝功能,防止出現肝纖維化等惡性進展。而異甘草酸鎂則屬于肝細胞的保護用藥,一定程度上可以發揮抑制病毒擴張的作用,并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能,有利于減少治療期間的細胞炎性反應,對于肝修復,肝細胞穩定有著積極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其具有抗生物氧化性、解毒功能,能夠防止肝部病毒的復制,促進感性的自我修復[2],因此,對于肝部疾病患者的治療有志者顯著的應用效果。
病毒性肝炎嚴重者則會出現嚴重的身體被破壞問題,而甘利欣則屬于中草藥藥劑,在臨床上得到了認可,能夠防止B-氨基半乳酸對肝臟產生的不良影響[3]。與此同時,有利于更好地幫助肝臟損傷進行恢復。因此,在兩種藥劑聯合應用的過程中能發揮出最好的療效。在本次實驗中,觀察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優于對照組,此外,安全性能夠得到保障,進一步說明了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優越性。
綜上所述,采用異甘草酸鎂與甘利欣聯合治療的方案更具成效,對于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改善具有積極意義,能夠保證治療具有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