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振聲 孫瑩 孔祥鳳
(東北農業大學醫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近年來,上呼吸道感染的患病人數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極大程度上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醫師主要應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常規的西醫治療,但長時間使用極易產生耐藥性和依賴性,且存在著較多的不良反應[1]。因此,尋找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有研究指出[2],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聯合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效提升臨床療效。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收治的9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例展開研究,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報告見下文。
以我院收治的9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為例,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各組均為45例,對照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3.24±11.18)歲;病程2~45h,平均(23.66±0.33)h。研究組男19例,女26例;年齡21~66歲,平均年齡(43.985±11.52)歲;病程2~45h,平均(23.47±0.45)h;兩組基礎資料(P>0.05),可進行比較。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西醫治療,包括對患者進行物理降溫,囑咐其多喝水,保證睡眠的充足等,并給予0.25g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國藥準字H20064478,廣西科倫制藥有效公司)+1ml生理鹽水混合均勻后予以肌肉注射;靜脈滴注10~15ml/kg利巴韋林注射液(國藥準字H19993512,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分2次進行注射,20min/次。在此基礎上,研究組服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國藥準字Z20030095,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每次10mL,每天3次。兩組持續治療時間為3~7d。
使用SPSS19.0軟件予以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和百分率[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P<0.05表示兩組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退熱、咽部充血消失、咽痛消失及止咳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各項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臨床各項指標對比(±s,d)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n 退熱 咽部充血消失 咽痛消失 止咳對照組 45 7.83±1.72 6.41±1.33 5.26±1.34 7.45±1.76研究組 45 6.55±1.50a 3.28±0.96a 3.06±0.88a 5.47±1.47a
研究組腹痛2例,頭暈乏力1例,皮疹1例,總發生率8.89%;對照組腹痛1例,頭暈乏力1例,皮疹1例,總發生率6.67%。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中較為多見和高發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存在著易感性和泛發性,癥狀通常表現為發熱、頭痛、咽部腫痛等,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導致肺炎、支氣管炎等并發癥出現,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因而需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退熱、咽部充血消失、咽痛消失及止咳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均明顯更短,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表明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聯合西藥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考慮可能為:頭孢呋辛具有較強的殺菌功效,可將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殺滅。利巴韋林經濟實惠,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但其存在著胃腸道出血、溶血、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中醫治療的主要原則為宣肺解表、散寒清熱,而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的主要成分為蒲公英、板藍根、黃芩、苦地丁,屬于純中藥制劑的一種,有利于清熱解毒、消腫抗炎。其中,苦地丁有利于解毒、清熱;板藍根有利于涼血、清熱解毒;黃芩有利于涼血、清熱解毒、瀉火燥濕;蒲公英有利于解毒清熱、明目清肝。現代藥理學亦表明,板藍根可起解熱的功效,有利于提高免疫力;黃芩可有效發揮消炎抗菌的功效;蒲公英可以將機體的免疫功能激發出來,發揮抗病毒的功效;苦地丁可抑制多種病毒細菌[4]。以上四種藥物聯合使用可起協同增效的作用,增強抗病毒、抗菌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此外,有研究指出[5],蒲地藍消炎口服液不僅可以使機體的整體抵抗力有效提高,還可以使患者肺熱的癥狀得到有效改善,標本兼治。
綜上所述,與單一使用西藥治療相比,采用蒲地藍消炎口服液與西藥聯合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更佳,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好,具有良好的臨床實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