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強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安徽 皖東 230061)
急腹癥屬于臨床常見疾病,其主要的發病部位在于盆腔、腹膜后組織以及腹腔內。急腹癥具備病理變化速度快、病情多元化等特征[1]。急腹癥患者的典型癥狀是以腹痛為主,主要的致病原因在于感染、炎癥、腹部出血、梗阻、空腔器官穿孔以及內科疾病。當前,關于急腹癥的治療措施主要是以腹腔鏡為主[2]。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臨床干預水平,本文以不同治療措施為例,總結對比單孔腹腔鏡技術對普外科急腹癥的治療有效性,現報答如下。
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選取在我院接受診治的急腹癥患者92例。以隨機數字法方式進行分組。實驗組46例患者,男女患者各23例,年齡中位數36.4歲;常規組46例患者,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中位數37.0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并且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
常規組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采用腹部探查方式明確腹痛部位并切開手術,且以腹壁逐層切開后按照病理表現、腹痛部位對器官或組織實行探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
實驗組采取單孔腹腔鏡治療。采取常規術前準備,采取平臥位,全麻處理后常規消毒鋪巾,在臍緣刺口進氣腹針,建立人工氣腹(壓力維持10~12mmHg),根據肚臍弧形延長進氣刺口約2cm,中央置入10mm Trocar,進30°腹腔鏡探查,之后以10mmTrocar兩側上方同一位置切口分別置入5mm Trocar操作孔道,3個Trocar之間以筋膜肌肉組織隔離,預防漏氣。探查腹腔是否存在積血、積液以及血腫癥狀,掌握粘連狀況,根據臟器、大網膜、盆腔子宮附件等進行順序性觀察,根據探查明確病變部位后采取不同體位,切除病變部位以常規三孔法手術。對臍部切口以整形縫合,完成手術。
總結兩組患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感染發生率。
手術指標涉及到手術時間、出血量、排氣時間、住院時間。
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感染發生率數據均顯著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s)

表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后排氣時間(h) 術中出血量(g) 術后住院時間(d) 感染發生率(%)實驗組 46 51.78±7.48 24.10±3.20 36.22±12.02 4.31±0.33 0.00常規組 46 62.55±9.34 44.78±5.56 118.77±22.7 8.50±1.20 13.04 P-<0.05 <0.05 <0.05 <0.05 <0.05
普外科中急腹癥相對比較常見,具備發展速度快、起病急、病情兇險等特征,及時發現病因和及時手術治療是改善預后效果的關鍵[3]。單孔腹腔鏡在急腹癥手術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其不僅屬于手術治療的重要器材,同時也是全腹腔探查的有效方式,可以保障術中診斷效果,借助探查實現治療方案的最佳化。另外,單孔腹腔鏡本身的手術創傷比較小,術后疼痛感輕微,術后恢復速度快,手術舒適性較高,對于患者的體表美觀性維護效果突出,整體手術理想[4]。但是,因為單孔腹腔鏡本身具備微創、精準等技術特征,所以對于術者的技術要求也比較高。
單孔腹腔鏡的手術難點在于:(1)腹腔鏡與操作器械均需要借助肚臍部位進入,基本上是以平行角度入腹,很難形成一個有效的三角關系,導致視野受限問題突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術者操作的難度,尤其是在距離與深度方面的判斷難度較高,操作困難因素比較多;(2)器械相對比較集中,操作的空間比較少,操作受限問題比較突出,器械之間會呈現出一定的相互感染,會出現“筷子”性的影響,導致操作難度較高[5];(3)手術區域的暴露問題。肚臍的但切口操作孔與手術區域相對比較遠,再加上手術器械數量的影響,導致器械的長度相對比較長,應力感受比較弱。另外,在病變部位存在粘連時,顯露的情況不理想,從而導致操作應力感受發生改變,從而提高手術誤操作風險;(4)手術區域解剖困難。游離膽囊管和血管過程中,因為缺少立體感,導致操作過程中對于經驗的要求比較高,手術過程中很難清洗的認清解剖標志,分解效果較差,無法快速完成,這對于術者的操作熟練度要求較高。
針對上述所提出的單孔腹腔鏡手術難點,下面提出幾點注意事項以及改進對策:(1)戳孔的選擇以及氣腹的構建方面。腹腔鏡的單孔手術操作普遍是以經臍作為入路,按照初步的診斷選擇肚臍上或下緣戳孔并置入腹腔鏡,操作中必須先進入氣腹針,保障進氣順利的同時構建氣腹,之后在做切口[6];(2)重視腹腔的探查。對于手術之前診斷明確的患者不能直接進行局部手術,仍然需要進行全面性的探查診斷,以先全面后局部的方式進行檢查診斷。對于術前診斷不明確的患者也需要先明確病變或液體的部位,再對其他的部位進行探查;(3)手術暴露與解剖。單孔腹腔鏡手術無論是雙手與助手持鏡,都容易發生碰撞與沖突,同時手術部位和器械屬于直線關系,缺少立體感,所以很難清晰辨別分離鉗的尖端。手術過程中需要經常調整鏡子的方向與操作的距離,尤其是在重點解剖部位操作難度較高,切忌急躁心態。解剖膽囊管的過程中,需要先提起膽囊壺腹部,從上、后牽拉,盡可能暴露膽囊三角,規避膽囊動脈從后三角游離解剖,夾閉管道之后需要反復檢查,必要情況下可以更換5mm腔鏡,從不同角度觀察明確解剖部位,保障夾閉完整性[7]。在闌尾系膜處理過程中,需要采取無損傷鉗,提到闌尾尖端后緊靠闌尾,以電凝方式切斷系膜,在闌尾根部維持張力,以慢為原則進行七個,預防不可控出血或血腫,應當及時添加戳孔。
本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以及術后感染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常規組。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單孔腹腔鏡對于急腹癥患者的治療效果突出,手術本身具備微創、精準的治療特色,患者的康復效率更高同時術后感染發生率更低,這也間接提高了患者的整體治療,對于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有一定貢獻,可以作為臨床常規治療技術。但是,對于臨床術者操作技術要求較高,必須在熟練的手術基礎上才可以保障手術。對此,今后需要不斷加大關于腹腔鏡技術的推廣以及技術強化培訓,保障單孔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提高手術治療水平。
綜上所述,單孔腹腔鏡技術對普外科急腹癥的療效突出,能夠實現精準、微創手術治療,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