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海洋
(合川合州醫院 重慶 合川 401520)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是骨科科室一項大型手術,可用于治療患者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髖關節骨形關節炎。該手術需要破壞患者周圍肌肉,擴髓腔、磨髖臼等增大了機體出血量,易出現血容量不足,且術后并發癥頻發。髖關節置換術后,皮下淤血增大了術后感染幾率,髖腫脹,對日后患者的功能康復鍛煉產生不良影響。我們采取了局部應用聯合靜脈注射氨甲環酸的給藥方式控制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出血情況,效果顯著,現闡述如下。
本次120例研究對象選取自我院骨科科室于2016年11月—2018年4月間收治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按照治療方式隨機劃分為氨甲環酸局部應用組、靜脈注射組、局部應用和靜脈注射聯合組以及不接受氨甲環酸治療的對照組,各30例。患者中有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齡55~72歲,平均(64.3±2.4)歲。研究對象均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且均為初次接受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有代謝性疾病和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四組病患的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
術前,采取前外側入路,水泥型假體做關節置換。術后留置引流管,用利伐沙班和依諾肝素做抗凝,避免術后血栓。若患者HCG指標低于7g/l,或者有失血引起的器官代謝障礙時應當提供輸血治療。靜脈滴注法:術前10min給予靜脈滴注1g氨甲環酸(國藥準字H20053364)。局部應用法:手術切口縫合后,向患者關節腔內注射100mg氨甲環酸,關閉引流管2h。聯合治療:術前靜脈滴注氨甲環酸,切口縫合后向關節腔內注射氨甲環酸。對照:手術前10min給予靜脈滴注等量的生理鹽水,在手術切口縫合后,向患者關節腔內注射相同量的生理鹽水。
出血情況評價指標為病患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顯性失血量、隱形失血量、術中出血量、總失血量情況、輸血量和輸血率。術中失血量為引流血量和紗布增重之和。顯性失血量為引流到自體血回收器的血量和紗布增重之和。隱性失血量按紅細胞丟失量公式計算,總失血量按血容量公式計算。
氨甲環酸三個治療組的出血量指標(顯性、隱性、術中和總失血量)和輸血情況均較對照組明顯減少(P<0.05),差異顯著。局部聯合靜脈注射組患者的失血情況比其他兩治療組改善明顯(P<0.05),該組病患的平均輸血量比局部組和靜脈組更低(P<0.05),差異有顯著性。靜脈組出現3例不良(10.0%)、局部組3例不良(10.0%)、聯合組4例不良(13.33%)、對照組2例不良(6.67%),各組病患的術后并發癥情況無顯著差異,見表。
表 各組不同手術室的出血量的比較(±s,ml)

表 各組不同手術室的出血量的比較(±s,ml)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 顯性失血量 陰性失血量 總失血量 平均失血量靜脈組 30 482±85 248±63 214±85 1021±124 311±32局部組 30 513±92 214±69 201±58 1008±132 339±28聯合組 30 491±83 139±64 115±49 781±102 282±31對照組 30 512±95 370±76 306±70 1550±209 559±57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對機體損傷大,術中出血量大且止血不易控制,高效止血藥物不多。氨甲環酸屬于賴氨酸的衍生物,可以結合纖維蛋白的賴氨酸位點,通過阻斷該位點發揮抗纖維蛋白溶酶作用,控制大范圍出血。同時該藥物與抗凝藥物和凝血因子無相互作用,廣泛用于降低外科手術出血。研究發現,局部應用聯合靜脈注射氨甲環酸對于控制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出血情況有顯著效果,減少了病患輸血量,降低經濟負擔,且聯合給藥方式安全有效,推薦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