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華 李保華 唐僑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人民醫院 四川 南充 637600)
慢性胃炎隆起糜爛型屬于胃炎的一種,且具有特殊性。該疾病的發病機制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患者多存在消化潰瘍和消化不良的問題[1],需要積極的改善治療方案。本次實驗選取了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診的慢性胃炎隆起糜爛型的患者為對象,通過臨床實踐分析,進一步為患者提供有效地、高效的治療改善方案。
選取2017年1月—12月在我院就診的慢性胃炎隆起糜爛型的患者為對象,入選的人數共計有84例,每組42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8例,從年齡分布上看,在25~6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0.1±2.8)歲。病程在3個月~10年之間,平均則有(5.4±1.1)年。患者均無治療的禁忌癥,并經過檢查得到確診,符合疾病的診斷標準,并排除了患有胃癌等嚴重疾病的情況。此外,患者對本次實驗表示知情,能夠配合治療方案的實施。
對照組實施單一的胃三聯方案,指的是使用阿莫西林(每天2次,每次1g)、克拉霉素(每天2次,每次0.5g)和蘭索拉唑(每天2次,每次30mg)為治療措施。觀察組則在高頻電凝技術的支持下實施治療,即需要進行常規準備,即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檢查,以及關注心電圖的變化情況。在插入胃鏡之后,將電流的功率進行科學的設定,在20~30w之間,并通過電凝探頭對病灶進行灼燒,將隆起糜爛的部分進行凝處。治療四周后胃鏡檢查,關注患者的Hp感染根除情況。
本次實驗在評價標準為臨床治療結果,Hp根除率進行分析比較。在臨床治療情況上,如果黏膜糜爛部位痊愈則認定為治療顯效,隆起部分平復,并黏膜開始愈合則為有效,不達標則為無效。此外,關注患者是否出現腹脹、上腹疼痛等問題,關注其嚴重程度給予改善治療。
采用專業軟件SPSS19.0進行具體的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在治療總有效率上表現更好,總有效率高達95.2%(40/42),對照組則為83.3%(35/42),組間對比差異較為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在Hp根除率的對比上則無明顯差異,即觀察組為90.5%(38/42),對照組為88.1%(37/42),P>0.05。
我們對比了患者噯氣、反酸、腹部疼痛等相關臨床癥狀,經評分量表評分比較,結果以觀察組效果更好,見表。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結果對比分析(±s,分)

表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結果對比分析(±s,分)
組別 例數 噯氣反酸 腹脹 上腹疼痛觀察組 42 0.22±0.07 0.18±0.05 0.16±0.03對照組 42 2.33±0.14 2.41±0.12 2.33±0.08 t-102.363 154.366 185.362 P-<0.05 <0.05 <0.05
慢性胃炎隆起糜爛型胃病成為常見疾病之一,其主要的形成原因是胃粘膜出現了深度的糜爛,導致黏膜基層的增厚,如果不進行有效地治療,糜爛部分將進一步擴大,對患者的腺頸細胞造成較大的損傷,甚至產生更為嚴重的疾病[2]。
在本次實驗的治療過程中,采用胃三聯治療模式能夠對疾病產生不錯的改善效果,能夠促使黏膜糜爛的部位開始愈合。但是觀察組患者使用的內鏡高頻電凝技術則有更為理想的效果,即借助高頻電的有事發揮熱效應,對組織進行凝固壞死,促使隆起的病灶部位進行消除[3-4]。在直接接觸的過程中,促使病灶部位變得平坦,能夠有效地推進疾病的治療,提高療效。與此同時,在內鏡技術的協助下,能夠擴大治療的效果,有利于減緩噯氣、上腹疼痛等情況,在Hp感染率上也可以進行控制[5]。由此,筆者可以認為使用高頻電凝技術對于該疾病的治療有著更好地治療成效,強化了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慢性胃炎隆起糜爛型患者實施內鏡下高頻電凝聯合胃三聯方案進行改善,能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癥,患者對治療結局表示治療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