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培鋒 李浩波 褚治國
(寧夏市固原市原州區人民醫院 寧夏 固原 756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多見于老年患者的髖部損傷,傳統保守治療方案的效果較差。因此,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其中,閉合復位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內釘(PFNA)術與動力髖螺釘(DHS)術是較為常見的方法[1-2]。現以我院8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藥物干預數據為基本資料進行報道,以期為相關臨床治療與基礎醫學研究活動提供參考。
對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同時,留存有完整治療與護理干預信息的80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拋擲硬幣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40)與觀察組(n=40);其中,觀察組: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齡(61.25±1.20)歲,平均發病至送醫時間(3.02±0.62)h,左側21例、右側19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齡(61.70±1.25)歲,平均發病至送醫時間(3.10±0.65)h,左側20例、右側20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采取PFNA內固定治療:對患者實施續硬膜外麻醉后,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將骨折初步閉合復位,用近端擴髓器擴股骨大粗隆及近端髓腔,將髓內釘緩慢旋轉置入;導引針正位上在股骨頭表面下0.5~1.0cm;在導引針上、下作2~3cm的切口,鈍性分開肌肉到股骨外側面;順導引針鉆孔直至限位器標記處停止,順導針置入防旋螺釘。
對照組采取DHS內固定治療:麻醉方案同上,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做牽引復位,在患側髖部作縱切口,在大粗隆頂端3cm左右以135°度角置入導針,順著定位針進行擴孔,根據和患者的疾病特征選取合適的DHS主釘置入并取出導針,借助C型臂固定鋼板(采用皮質螺釘)。術后兩組患者均逐層縫合切口。
根據患者的治療效果與并發癥發生率率等指標進行評價。治療效果分為:痊愈,是指股骨粗隆間骨折愈合且相關病癥消失,患者未出現嚴重并發癥;有效,是指股骨粗隆間骨折基本愈合,但是活動有一定受限,無并發癥或有不嚴重的并發癥;無效,是指股骨粗隆間骨折愈合較差,活動嚴重受限,相關病癥基本未改善。
利用SPSS20.0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顯著。
觀察組有2例患者治療后病情未出現明顯好轉為無效,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有7例患者治療后病情未出現明顯好轉,患者治療有效率為82.5%,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n(%)]
觀察組有1例患者出現髖關節內翻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為2.5%;對照組分別有2例、1例、2例患者出現髖部疼痛、髖關節內翻與肌力減退現象,并發癥發生率為12.5%,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n(%)]
股骨粗隆間骨折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尤其是在從事相關勞動生產活動的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嚴重情況下可導致患者出現死亡現象。在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一方面需要考慮到療效,另一方面還需要考慮老年患者身體承受能力。在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DHS內固定是使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模式,通過對可滑動螺釘進行加壓,借助側方鋼板來固定股骨頸與股骨干,固定模式與機體髖關節的生物性能相符合[3]。但是,該方法的抗旋轉能力較弱,且對粉碎性骨折的治療效果也較差;此外,該方法對患者形成的創傷較大,增加了手術的風險。PFNA內固定術符合生物力學原理,其微創干預能夠極大地降低手術創傷以降低手術風險;螺旋刀片的設計能夠壓緊骨松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骨質流失的效果,在患有骨質疏松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且還能夠提高旋轉的穩定性;此外,PFNA主釘能夠避免對其它血運組織的破壞[4]。本文研究顯示,觀察組有2例患者治療后病情未出現明顯好轉,患者整體治療有效率為95.0%,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也優化對照組。綜上所述,在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治療中采用PFNA內固定術,能夠提高治療有效性與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