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偉 羅瑩 劉莎 彭小芳 高志華(通訊作者)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醫學影像科 湖北 武漢 430064)
在此,本文筆者選擇80例患者進行探討分析,觀察比較CT與MR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價值,現在總結如下。
選擇2016年7月—2018年11月內我院收治的80例 顱內動脈瘤患者作為對象,47例男性,33例女性,最小25歲,最大68歲,平均年齡(41.93±5.63)歲。所有病例符合《神經病學》[1]中關于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標準,突發劇烈頭痛和嘔吐為首發癥狀,其中,31例短暫性意識障礙,11例持續昏迷,9例眼動神經麻痹,5例癲癇,8例伴有精神癥狀。體格檢查,71例腦膜刺激征呈陽性,54例視盤水腫,14例眼底出血,27例單側病理征陽性,19例雙側病理征陽性。
本組80例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檢查和MR血管造影(MRA)檢查,具體檢查方法如下:(1)CTA檢查。選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動態800層雙源螺旋CT,電壓設定120kV,自動毫安,掃描層厚設定0.625mm,螺距設定0.969,轉速設定0.4s/周,床速設置19.37mm/s。常規Headfast序列平掃顱腦,之后,按照4.5~5.0ml/s的速度,緩慢注入40ml造影劑,即20ml造影劑+20ml生理鹽水,基于C4水平,監測雙側頸動脈充盈時間-密度曲線,計算最優延遲時間,自顱底到顱頂,平掃+增強雙期掃描頭部。與此同時,建立靜脈通道,應用高壓注射器,經由肘部靜脈,注入優維顯60ml,速度控制4.5~5.0ml/s,再按照相同速度,注入生理鹽水30~40ml。(2)MRA檢查。選用PHILIPS Achieva3.0T雙梯度雙射頻磁共振,配備標準頭部線圈,常規矢狀位及橫軸位定位,進行橫軸位與矢狀位T1WI、T2WI掃描,層間距設定0.1~1.2mm,層厚設定5~6mm。掃描范圍囊括頸內動脈顱內段、大腦前及中動脈與分支、椎-基底動脈、大腦動脈環、大腦后動脈及分支。
以手術病理、DSA檢查為金標準,分析CTA和MRA檢查的符合率,同時比較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均數加減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例(n)、百分率(%)表示計數資料,χ2值檢驗,檢驗值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手術病理、DSA顯示,本組80例患者共檢出92個腫瘤,關于CT血管造影與MR血管造影的符合情況,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方法與病理、DSA檢查符合率比較
兩種檢查方式的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分析比較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s,mm)

表2 分析比較瘤體直徑和瘤頸寬度(±s,mm)
診斷方法 n 瘤體直徑 瘤頸寬度CT血管造影 80 11.93±3.48 5.92±1.56 MR血管造影 80 12.17±3.29 5.59±1.73 t-0.448 1.267 P-0.654 0.207
顱內動脈瘤是指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顱內動脈瘤,屬于神經外科常見疾病,首次破裂死亡率約為8%~32%,1年后、2年后,死亡率高達60%~85%[2]。早期診斷、盡早治療,對改善顱內動脈瘤患者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具有創傷性,且對比劑用量大,輻射劑量大,操作復雜,限制了其臨床應用。CT與MR成像技術屬于無創檢查方式。CT血管造影,能夠同時顯示多個瘤體,如果顱內伴有血腫或者存在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可明確由哪個瘤體破裂所致,且可清晰顯示周圍血管與血管解剖變異情況,尤其是瘤頸幾何形態、瘤頸處血管分支形態等,但是,操作者的臨床經驗是影響該種檢查方法準確性的一大因素,難以準確區分靜脈和動脈,難以顯示血流方向,微小血管顯示欠佳。MR血管造影,在分析瘤體尺寸、載瘤動脈特征、瘤體形態和瘤頸等方面,優勢更明顯,但也存在不足,如無法清晰顯示復雜血流及變慢血流等。總之,臨床上,需綜合分析患者實際情況,選擇CT和MR血管造影,提高顱內動脈瘤診斷率,值得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