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佳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兒科 四川 成都 610017)
新生兒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為兒科急危重疾病之一,隨著我國近幾年早產兒治療技術的發展,使得該病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為了探討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合理用藥,本文擬收集我院此類患兒,分析其臨床特點及給予針對性的聯合治療方案。
收集2017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急性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臨床表現為發熱、硬腫、休克,癥狀表現為腹脹、嘔吐、反應差及便血等,伴有基礎疾病為肺炎、敗血癥及皮膚感染。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35.1±2.4周。對照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齡35.4±2.7周。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無差異。
兩組患兒入院后給予相同基礎治療,營養支持、抗感染、保暖。對于吞咽功能較差患兒,需經胃管喂養,營養液中保證有足量熱卡、水分、微量元素,根據情況增加母乳1~3ml/kg。根據藥敏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抗感染。研究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1袋/次,1~2次/d。
對比兩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療效及新生兒的胃腸激素水平。
1.3.1 療效 參考文獻標準[2],治愈:患兒反應良好,不適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減輕,X線片提示有所改善;無效:與治療前相比無改善。
采用SPSS17.0軟件,P<0.05為差異有意義。
研究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療效對比(例)
兩組新生兒治療前胃腸激素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新生兒治療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的胃腸激素水平(±s)

表2 兩組新生兒的胃腸激素水平(±s)
組別 胃動素(pg/mL) 胃泌素(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77.59±12.44129.32±18.45 60.45±7.56 77.45±11.29對照組 76.94±10.34102.34±17.43 60.42±8.05 68.54±12.47 t 0.342 6.943 0.128 7.543 P >0.05 <0.05 >0.05 <0.05
新生兒機體抵抗能力差,腸黏膜屏障不全,容易誘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疾病發病后主要臨床表現為便血、嘔吐、腹脹等[1]。目前臨床中提出多種治療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方案,但是療效欠佳,為此本文采取聯合治療方案。結果顯示研究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有差異(P<0.05)。這提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能夠提高治療療效,同時本文還發現兩組新生兒治療后胃腸激素水平比較有差異(P<0.05),胃動素和胃泌素是胃腸激素,在改善腸道功能,粘膜保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組胃動素和胃泌素水平的增高,提示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可以加強腸道的功能,利于提高局部細胞免疫,從而將致病菌清除[2]。因此本文認為聯合治療方案治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療效肯定,可以提升免疫功能,調節胃腸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