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魚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17)
轉子間骨折內應用內固定術治療是臨床中常用的一種方式,但由于該骨折位置的解破學結構較為特殊,內固定治療時,容易出現復位位移、固定不良、斷裂等問題,并將對骨骼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而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與生活質量[1]。此次在研究旨在明確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的全髖置換術治療的療效,并選取了我院骨科在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分析,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研究以我院骨科在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進行分組,一組給予半髖關節置換術,為常規組,一組給予全髖置換術,為實驗組,每組37例患者。常規組患者年齡26~80歲,平均年齡(46.2±1.1)歲,包括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7例,其中左側病變患者14例,右側病變患者23例,行鋼板內固定患者13例,行開放髓內釘患者14例,行微創閉合內固定患者10例;研究組患者年齡23~78歲,平均年齡(45.6±1.6)歲,包括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5例,其中左側病變患者16例,右側病變患者21例,行鋼板內固定患者10例,行開放髓內釘患者13例,行微創閉合內固定患者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患者均在我院實施: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術后并發創傷性關節炎,未接受過其他相關性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手術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此次研究。
排除標準:排除病理性關節炎患者;排除合并其它骨折疾病的患者;排除依從性較差的患者;排除患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手術禁忌癥患者;排除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排除存在肝腎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依據患者個體差異選取給予腰硬聯合麻醉或全麻,指導患者取側臥位,經髓后側入路,逐層切開患者皮膚,定位患者內固定手術區域,將手術切口延長至內固定術區近端、遠端,顯露內固定物,而后將其取出。于股骨上方切斷股骨頸,清理髓臼中癱痕組織,完全顯露髓臼。通常而言,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是由鋼板鎖定螺釘等穿出股骨頭導致的,可導致髓臼出現30%~40%左右的側缺損,因此,需要對髓臼實施磨銼,而后選取適合的異體骨或自體骨植骨,并采用生物型臼杯輔助,針對骨缺損嚴重或合并骨質酥松的患者,需使用骨小梁鈕杯。而后采用近端柄固定。股骨近端畸形患者實施截骨,股骨近端骨硬化、內側柱骨缺損患者應用股骨遠端固定柄假體。其中常規組給半髖關節置換術,實驗組患者給予全髖置換術。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相同的護理和康復訓練。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和手術時間。應用HSS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應用BI指數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總分均為100分,且為正向評分。
實驗使用SPSS19.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χ2進行統計學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使用t值進行統計學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統計(±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統計(±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 手術時間(min)實驗組 37 656.4±26.5 522.7±33.6 74.5±6.8常規組 37 644.7±28.3 519.8±27.7 71.2±9.4 t - 1.8356 0.4051 1.7302 P - >0.05 >0.05 >0.05
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56.4±26.5)ml,術后引流量為(522.7±33.6)ml,手術時間為(74.5±6.8)min,各項數據與常規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HSS評分與BI指數分析
實驗組患者術后HSS評分為(82.1±4.3)分,BI指數為(86.7±3.6),各項數據高于常規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手術復位內固定手段治療轉子間骨折是臨床中常用的手術手段,內固定治療固定妥善,不易出現復位不良、固定位移等情況,可有效防止固定愈合畸形問題的發生,此外,該手術方式無需長期臥床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2]。而從其臨床應用的實際反饋情況來看,內固定治療轉子間骨折并不適用于年齡較大的患者,轉子間骨折位置較為特殊,治療后易出現內旋、斷裂、內翻等情況[3],加之年齡較大的患者,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骨質疏松情況,進一步加大了上述不良問題的發生風險,從而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給患者帶來巨大痛苦[4]。
全髖置換術是近幾年常用的一種骨折治療方式,其主要是利用自體骨或異體骨植骨方式保持關節的穩定性,臨床應用效果較好。但部分學者認為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患者造成的手術創傷較大,因而推薦使用半髖關節置換術[5]。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656.4±26.5)ml,術后引流量為(522.7±33.6)ml,手術時間為(74.5±6.8)min,各項數據與常規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數據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和手術時間上并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因而無需從手術損傷上考慮排除使用全髖置換術。
結果2.2指出:實驗組患者術后HSS評分為(82.1±4.3)分,BI指數為(86.7±3.6),各項數據高于常規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患者經全髖置換術治療后,其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顯著的優于常規組患者,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更高。分析其原因在于: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髓臼受到了損傷,若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難以保持關節的穩定性,相反,全髖置換術則可以確保術后關節的穩定性,同時有效去除了髓臼壞死組織,利于術后恢復。
綜上,轉子間骨折內固定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給予全髖置換術療效顯著,可改善患者關節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