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秋
(山東臨沂蒙山旅游區柏林鎮衛生院內科 山東 臨沂 273304)
伴隨著人口的老齡化發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病率有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鑒于常規護理模式在應用期間存在一定的不足[1]。為有效提高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結合我院2014年5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資料,探討其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詳細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4年5月—2018年9月期間收治的60例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過抽簽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72~85歲,平均年齡(78.04±2.17)歲,心功能分級:Ⅱ級3例、Ⅲ級19例、Ⅳ級8例。觀察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71歲~85歲,平均年齡(78.07±2.11)歲,心功能分級:Ⅱ級2例、Ⅲ級18例、Ⅳ級10例。兩組患者各項資料滿足可比性要求(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提供病情咨詢服務,用藥指導,病情觀察,病房環境護理等。
觀察組:常規護理同時加強綜合護理干預,采取措施有:(1)個性化心理干預。評估不同患者心理狀態,了解患者存在負面情緒的原因,強化語言溝通,并學會做一個傾聽者,耐心聽取患者內心想法,針對性實施心理干預,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消除各類負面情緒;(2)個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前期了解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健康知識學習需求,然后為不同患者制定個性化健康教育材料,通過圖片、文字、現場語言講解以及手勢動作等方式幫助患者提高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認識,通過通俗易懂的口語表達進行教育,避免使用專業的醫學術語;(3)生活護理干預。密切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指導患者健康生活,比如避免日常生活中高熱量、高蛋白食物攝入,避免腌制食品,飲食應遵循少鹽清淡有營養的原則,根據不同患者實際生活習慣,制定飲食計劃;(4)運動干預。評估患者運動的可能性,在患者心情愉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開展有氧運動,控制好有氧運動強度,避免過度勞累。
(1)并發癥發生情況;(2)生活質量評分。
患者生活質量根據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表實施評價,共有21個條目,每個項目分值在0-5分,依次代表無、很少、少、中等、多、很多,評分范圍0-105分,分值低提示患者生活質量高,鑒于生活質量條目較多,以平均值與滿分作為最終結果。
數據分析使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n,%)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1例出現心肌梗死,并發癥發生率為3.33%,對照組中有3例心肌梗死,2例惡性心律失常,2例癥狀性心衰,并發癥發生率為23.33%,組間對比χ2=5.192,P=0.022,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不同生活質量評價條目以及總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表 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不同條目平均分 總分觀察組 30 1.56±0.45 38.05±4.64對照組 30 2.89±0.69 61.38±5.94 t-8.843 16.953 P-<0.05 <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因為心肌受損,隨著病情發展會引起心肌結構與功能變化,造成患者日常生活質量低下,存在各類負面情緒等,比如容易煩躁發怒等,這些都不利于患者病情的穩定。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3.33%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23.33%的并發癥發生率,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表小于對照組,綜合研究結果表明采取的綜合護理干預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現代臨床研究指出不良情緒會加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造成心肌損傷的加重,而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與行為也會影響心功能;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結合上述相關研究分析,本文采用的綜合護理干預中能夠從多方面進行干預,心理干預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提高認知,有利于改善行為習慣;生活護理在于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干預則通過有氧運動改善心功能,整個護理則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
劉貽紅等學者對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研究指出實驗組患者97.75%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88.76%的總有效率,研究認為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對于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價值,這一研究結果與本文研究內容較為接近[3]。突出了綜合護理干預在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高齡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