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韜
(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 重慶 400830)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占臨床疾病中首位。心力衰竭并房顫是心血管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主要表現為心悸、失眠、水腫、咯血、咳嗽、咳痰、疲乏無力、呼吸困難等癥狀,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1]。心力衰竭并房顫患者由于病情的反復性,需要經常住院治療,會使患者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極容易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從而對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產生嚴重影響,不利于患者的臨床治療。本文對心理護理在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顫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分析,現進行以下報道。
選取100例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在我院進行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顫治療的患者。其中有56例患者為男性,44例患者為女性,年齡為51~84歲,病程為4~12年。按照隨機抽選的方法將100例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信息等方面內容均具有可比性,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病情監測、藥物指導、自我心理調節指導和健康宣教等。
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如下。
1.2.1 病情評估 醫護人員在患者入院后將科室的主要治療醫生和責任護士介紹給患者,并按照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對伴有不良心理情緒的患者進行分析,尋找導致問題的因素,針對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
1.2.2 分散注意力 護理人員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了解、掌握患者的喜好,鼓勵患者對自己的愛好進行培養,多與人溝通,分散對病痛的關注度。此外,護理人員可以選擇較為舒緩的音樂進行播放,使患者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接受治療。
1.2.3 針對性心理護理 對于伴有依賴性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將獨立、堅強的重要性講解給患者,利用互動、講座等方式,聘請治療效果理想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加患者的獨立性;對于伴有焦慮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耐心與患者進行溝通,使患者能夠熟悉治療的環境,安撫患者的情緒;對于伴有多疑性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需及時的將疾病的情況告知給患者,使患者能夠清楚、明白的對自身的病情進行了解,從而配合臨床的治療;對于伴有抑郁心理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實時掌握,及時進行溝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傾聽患者的需求,使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采取抑郁評分量表、焦慮評分量表和生活能力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焦慮和生活能力進行評估,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本文中的數據分析采用版本為SPSS21.0的統計軟件,對計數資料使用“n”進行例數表示,使用“%”進行百分數表示,使用“χ2”進行檢驗表示;對計量資料使用(±s)進行表示,使用“t”進行檢驗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抑郁、焦慮評分低于常規組患者,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抑郁評分 焦慮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50 24.3±2.3 7.1±1.2 26.4±5.5 7.5±1.9常規組 50 24.7±2.1 14.5±2.9 25.9±6.1 15.4±3.9 P- >0.05 <0.05 >0.05 <0.05
常規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生活能力評分明顯低于實驗組患者,兩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能力 心理狀態 交際能力 肢體功能實驗組 50 75.3±7.7 71.6±9.2 80.4±7.2 72.9±7.5常規組 50 63.4±9.2 62.8±8.4 65.6±8.9 65.7±7.6 P- <0.05 <0.05 <0.05 <0.05
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顫疾病由于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一旦患病則需要反復的進行住院治療,且需要接受長期的病痛折磨,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失眠、抑郁、焦慮等不良心理情緒,降低了患者的臨床治療依從性,從而影響臨床的治療效果,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2]。因此,在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顫患者的臨床護理中,心理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本研究中,護理人員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顫患者采取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患者抑郁、焦慮心理的發生率,對伴有心理問題的患者起到了緩解、消除的效果,使患者能夠更好地配合臨床的治療,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