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淑娜
(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 山東 煙臺 264110)
血瘀在臨床上常見,由于患者身體內血液淤積發病,若未能及時將患者臟腑、血脈中血液散開,患者可能影響血液流通,可對患者身體臟腑器官產生直接或者間接影響。中醫學認為,人體受到損傷后,機體病理代謝物可轉化為瘀[1],可形成淤血或者以無具體形態存在,可阻礙患者機體中氣血運行,臨床實踐證實,中醫內科治療原則是辨證施治,例如活血化瘀法,中醫內科患者實施活血化瘀法,可有效治療有形淤血、無形淤血。入組58例患者,對“研究中醫內科患者實施活血化瘀法的效果”進行了臨床實驗。
自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臨床診斷、治療的中醫內科患者中隨機抽取58例,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根據抽簽法均分患者,每組29例患者。實驗組患者中男女比18:11,年齡23歲至68歲,中位年齡46.5歲,冠心病、中風、糖尿病、慢阻肺患者例數分別是10例、5例、6例、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女比19:10,年齡24歲~69歲,中位年齡46.6歲,冠心病、中風、糖尿病、慢阻肺患者例數分別是11例、6例、5例、7例。對比分析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情等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方案治療:給予患者吸氧吸痰支持、抗生素治療。
實驗組患者行活血化瘀法治療:給予腎陽虛致血瘀患者實施補腎活血法治療,推動患者體內陽氣以促使患者全身活血;給予舌紅口干、熱像過重患者實施清熱活血法,促使患者體內血氣運行暢通;寒凝致血瘀患者表現手足不溫,實施溫經活血法治療;氣滯致血瘀患者表現疼痛全身游走、痛無定處,實施理氣活血法治療,可有效調理患者血氣運行。
治療后,疼痛完全消失,短期未復發,判定治愈;疼痛基本消失,存在輕微疼痛不適,病情容易復發,判定顯效;疼痛部分消失,存在疼痛不適,判定有效;不滿足以上標準,判定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根據SPSS19.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行t檢驗(±s),計數資料行χ2檢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進行比較,治療總有效率顯著提高(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例)
血瘀可分為瘀滯內結、血液污穢、血液離經,瘀滯內結可表現為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栓形成、血流動力學異常、血管狹窄等,血液離經屬于各種臟器出血,血液污穢多數屬于病理產物。
中醫內科治療在臨床上運用范圍不斷擴大,活血化瘀法常用,可脈助通暢、散結消瘀。血瘀誘發主要因素是情志郁結,表現為心痛憋氣、面色灰暗、存在黑眼圈,可導致患者體質、運血能力下降,容易形成淤血。
若人體長期存在淤血,可對患者氣血運行、臟腑造成嚴重影響,患者可出現頭痛癥狀,對于不同部位淤血患者來說,治療方法差異性較大,目的是活血化瘀通絡,有效促進患者血液流通。
胸痹疾病中常見冠心病,發病機制是心脈瘀阻,治療期間應貫穿活血化瘀治療,標本兼顧,隨癥加減,充分發揮藥物作用,禁止濫用藥物,常用藥物時復方丹參滴丸、芎芍膠囊,屬于中成藥,效果理想,可有效促進血管重塑,可促使患者各系統恢復動態平衡。
中風屬于血瘀證范疇,使用活血化瘀藥物,可促進患者血腫吸收并保護患者血腦屏障,可促使患者腦水腫減輕、微循環改善,可促使患者腦組織修復加快并抵抗細胞凋亡,可保護患者神經細胞,可促使患者療效提高,藥物可選擇大黃、花蕊石、蒲黃、三七粉等。
糖尿病發病機制是氣陰津虧、燥熱,根本治法是益氣養陰、生津清熱、補虛化瘀。分析得出,血瘀可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發生及發展產生嚴重影響,使用滋陰養血活血中藥可增加患者血氧供應,可促使患者細胞活力、外周組織受體敏感性有效增強,可對患者胰島素抵抗起到消除作用,可促使患者胰島功能有效增強,對患者胰島細胞分泌起到促進作用,降糖效果理想。臨床治療時,藥物選擇葛根、丹參、三七、川芎等,可補虛化瘀,可促使患者機體自身修復功能提高,可明顯改善患者后期并發癥。
慢阻肺患者血瘀征象是胸悶、紫紺、氣短等,血液特點是濃、粘、聚,治療方法是補氣化痰、溫陽降氣,藥物選擇川芎、丹參、益母草、桃仁等,對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減輕患者肺動脈高壓,可促使患者缺氧癥狀有效改善。
臨床實踐總結分析得出,中醫內科患者治療期間應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開展辨證施治,由于活血化瘀藥物藥效較強,可能傷正,因此治療期間應合理把握劑量,結合辨證與辨病,選擇藥物種類時應切合患者病情發展變化,確定劑量時應對患者疾病病理機制進行充分考慮,對用藥時機進行確定后應著眼疾病預后,權衡療程時應關注長期受益,配伍加減時應注意協同及增效作用。
本組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更高。結果證實,中醫內科患者實施活血化瘀法,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中醫內科患者實施活血化瘀法的效果較為理想,可有效活血化瘀,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