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敏 吳悠 楊蝶
(四川省內江市中醫醫院康復2科 四川 內江 641000)
為了分析針對神經根型的頸椎病,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臨床應用價值,本次臨床觀察實驗研究選取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所收治接受神經根型的頸椎病臨床康復治療病患96例為研究對象,針對一些病患采取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以下為本次臨床觀察研究的結果。
選取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所收治接受神經根型的頸椎病臨床康復治療病患96例為研究對象:干預組,男性病患為27例,女性病患為21例,年齡區間:28~70歲,平均的年齡即為:(29.2±6.5)歲;常規組中,男性病患29例,女性病患19例。年齡區間:29~67歲,平均年齡:(30.10±5.2)歲;病患與家屬已知情并同意本次實驗,均簽署知情的同意書。兩組病患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基本意義,具有著一定可比性(P>0.05)。
常規組,采取單一的康復治療,以下為具體操作:此組用多功能的治療儀器,給予病患中頻與超短波治療,圍繞著病患頸椎部位實施溫加熱量及微溫,每次照射的時間需控制在20min左右。中頻治療期間,需分別把電極襯墊放置于病患的患肢及頸部后側,每次中頻治療的時間需控制在30min左右,且1次/d;干預組,則采取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即為在單一的康復治療基礎上聯合采取針灸推拿療法,以下為具體操作:(1)針灸療法:取病患坐位,對皮膚進行常規的消毒處理后,取30號規格為2cm牙科的軟組織性松解矯形的鋼絲,叩刺病患病變的頸椎節與上下椎節的兩側夾脊穴,一直到病患骨面位置,小幅度且快頻率低提插捻轉,一直到病患有明顯酸麻脹感后,需留針30min時間;每次三對手三里穴、夾脊穴、養老穴、外關穴、臂臑穴、曲池穴、天柱穴、配肩髃穴、風池穴。針灸治療需1次/d,兩周為1療程;(2)推拿療法:取病患坐位,協助病患放松上肢肌肉、上背部肌肉、頸肩部,拿壓病患后頸椎部位旁肌肉群的韌帶,點肩井穴、天柱穴、風池穴。結合病患實際情況,可采取定點頻轉、側搬法、彈撥法、提旋法等這些復位手法,對病患椎間關節的錯位予以矯正。軟頸圍實施固定,采用散發及劈法持續拍打1~3min。推拿療法每次治療的時間以30min為宜,醫師需叮囑病患經過治療后,需多臥床休息,睡眠期間需使用低枕,以降低頸椎部位的壓迫感,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
(1)對比兩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
(2)對比兩組病患的臨床療效指標評分情況。
本次實驗所用系統軟件為專業的SPSS20.0統計學系統軟件。資料計數檢驗分析法為χ2,計量資料檢驗計算法為t值檢驗法。若P<0.05,則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的差異性。
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對比,可以得出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病患的治療時間、癥狀消失時間、功能恢復時間各項臨床指標評分,均略占一定臨床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s,d)

表1 兩組病患各項臨床指標評分情況(±s,d)
注:與常規組相比,*P<0.05。
組別 n 治療時間 癥狀消失時間 功能恢復時間干預組 48 18.62±3.15 6.94±1.28 13.63±2.86*常規組 48 23.37±2.98 8.86±1.83 17.60±3.07 t- 4.144 2.613 3.257 P-——<0.05
通過對兩組的數據做出的對比,可以得出相對于常規組,干預組病患的臨床療效指標評分,略占一定臨床優勢,組間的數據對比有統計學差異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病患的臨床療效指標評分情況[n(%)]
伴隨著國內醫療水平不斷的提升,在臨床上對于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康復治療技術水準也有所提升[1-2]。單一的康復治療路徑,已經無法滿足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康復治療需求,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備受廣大病患、臨床醫師所青睞及認可。經過本次臨床觀察及研究發現,與單一的康復治療相比,采取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后,病患的各項臨床指標及臨床療效指標評分,均略占一定臨床優勢。由此足可表明,對于神經根型的頸椎病臨床康復治療來說,針灸推拿與康復治療聯合療法,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進一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