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成
(德陽市旌陽區婦幼保健檢驗科 四川 德陽 618000)
輸血治療是臨床醫學中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但血液成分復雜,臨床多通過交叉配血實驗了解患者的血液是否與輸血的血液成分相合,觀察是否有IgM(完全抗體)和IgG(不完全抗體)存在,避免輸血時發生溶血反應,確保輸血安全性。臨床可供選擇的交叉配血方法較多,聚凝胺法、微柱凝膠法等均是常用方法,且各具優缺點[1]。本研究進一步比較微柱凝膠法與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實驗中的效果,現具體匯報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交叉配血實驗后輸血治療的3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為女性,年齡22~76歲,平均年齡(43.1±11.8)歲;所有患者均采用輸血治療,輸血前行交叉配血實驗,均行微柱凝膠法和聚凝胺法兩種方法檢查;排除資料不完善、不配合治療的患者。
①儀器與試劑。微柱凝膠交叉配血卡、聚凝胺試劑、37℃孵育器、離心機、低離子溶液、篩查紅細胞、抗人球蛋白試劑;生化儀器:日本東芝,型號:TBA-120FR;試劑:四川沃文特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②微柱凝膠法。將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標本離心,用生理鹽水配置成各0.8%~1%的紅細胞懸液1ml,在配血卡上標注患者和供血者血袋號,在主管和次管分別加入患者和供血者0.8%~1%的紅細胞懸液50μl,置于37℃孵育器內5min,離心機離心5min,紅細胞均勻沉于管底為陰性,紅細胞懸浮于凝膠以上為陽性[2]。③聚凝胺法。取患者血清0.5ml,加入1滴供血者3%紅細胞懸液,室溫下靜置1min,滴入2滴聚凝胺試劑,均勻混合,靜置15s,離心10s,去除上清液,仔細觀察是否出現聚集現象,如出現則再做1次,將懸浮液加入后混勻,如果由聚凝胺引發非免疫性聚集反應,會在1min之內散開,在顯微鏡下觀察凝集反應[3]。
統計兩組檢測不規則抗體的陽性率、各類不規則抗體的檢出情況;統計兩組檢驗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率(%)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對不規則抗體檢測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間不規則抗體陽性率比較(例)
觀察組抗E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體等檢出率相當,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間各項不規則抗體檢出率比較[n(%)]
見表3。

表3 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比較(%)
輸血治療是臨床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治療部分,但血液中含有不規則抗體,可引發輸血不良反應,導致溶血反應、過敏反應等反應,威脅患者的輸血安全。因此,臨床在血型鑒定的基礎上,臨床通過交叉配血實驗,檢測患者是否與供血者之間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體反應,確保患者輸血安全性。
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膠法均是臨床常用的交叉配血方法。凝聚胺法是一種經典的急診配血方法,操作簡便快捷,能夠對不規則抗體進行篩查,但結果不直觀,需要在顯微鏡下觀察,且易受肝素、藥物影響,導致結果發生誤差[4]。其原理主要是將細胞抗原抗體用低離子介質致敏,紅細胞間產生靜電作用力,而凝聚胺為帶正電荷的大分子聚合物,與其作用會減少細胞間距離,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在假凝集清除液的作用下可消除非特異性凝集,而抗原抗體介導的特異性凝集則不會被假凝集清除液影響。凝聚胺法主要用于急診時的緊急交叉配血,結果更為快捷。
微柱凝膠法是新型的檢測技術,結合了生物化學凝膠過濾技術、離心技術與免疫化學抗原抗體反應諸多技術優點。其原理為抗原抗體反應時,IgG類抗體致敏的紅細胞在抗人球蛋白的作用下發生特異性凝集,離心后可分離凝集紅細胞和游離紅細胞[5]。第一,其對于大劑量輸血患者和批量標本配血操作方便,結果穩定,便于觀察,受影響因素少;第二,靈敏度高,準確性高,檢驗自動化、標準化。因此,微柱凝膠法對不規則抗體的檢測更為準確和安全,有效提升了輸血的安全性。但是微柱凝膠法也存在一定缺點,如孵育、離心時間長,不適宜急診配血輸血;成本高、標本要求高,若標本抗凝不全,則纖維蛋白絲未被完全消耗,則會使配血結果難以確定或顯示為假陽性,導致結果出錯[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對不規則抗體檢測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抗E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在抗D、抗e、抗M、抗C、自身抗體等檢出率相當,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對不規則抗體檢測的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充分證明微柱凝膠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檢測效果更佳,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高,但時效性稍差,臨床可同時進行微柱凝膠法與聚凝胺法檢測,確保輸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