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李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北京 100037)
工程技術類圖書往往是作者實踐工程經驗的成果總結,它的特點是包含大量的專業術語以及工程上的常用語,由于來源于實踐,所以有很多用語并不符合書面用語的標準化要求。科技類圖書是向公眾傳播先進技術的工具,所以我們要發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嚴把圖書質量關。筆者對多年來的工程技術類圖書加工記錄進行認真分析,將一些容易混淆的專業術語總結如下。
在工程技術類圖書的加工過程中,我們發現大量存在同音詞、異形詞混用的情況,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工程實踐中使用術語往往不需要特別精確從業人員也能明白是在講什么,如“噪聲”“噪音”,一般工程人員不會去對其進行細分,所用文字不同也不會影響其在工程上的表達意義。第二,有些工程人員不會區分某些文字在不同場景下的使用區別,如什么情況下該用“氣”,什么情況下該用“汽”。所以,工程技術類圖書的編輯人員要讀懂作者的文字,結合上下文來進行理解從而進行正確修改,使文字表達更為精確。此處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例1:隔汽層、透氣層
隔汽層是為了防止室內水蒸氣滲入保溫層,在屋面鋪設一層氣密性、水密性的防護材料。透氣層是指可以讓空氣通過的一層防護材料。在建筑技術類的書稿中,總會有混淆使用的情況,如“隔氣層”“透汽層”,這些都是錯誤的用法。從“汽”和“氣”的字面含義來理解,有助于我們區分這兩個詞語。
【汽】液體或者某些固體受熱而變成的氣體,如:水變成的水蒸氣。
【氣】氣體,特指空氣。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隔汽層防止的是水蒸氣,透氣層透的是空氣,從而區分出“汽”和“氣”在這里的不同用法。
例2:揻彎、煨彎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1]中有如下解釋:
【揻】動詞,使細長的東西彎曲:把鐵絲揻個圈兒。
【煨】動詞,烹調方法,用小火慢慢地煮;把生的食物放在帶火的灰里使燒熟。
工程中在處理鋼筋的時候經常采用這個詞,但交稿的大部分作者使用的是“煨彎”,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煨”字表示一種烹飪方式,在工程技術類圖書中采用這個字屬于錯別字,在工地上加工鋼筋的時候,應該用“揻”字。
例3:噪聲、噪音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有如下解釋:
【噪聲】在一定環境中不應有而有的聲音,泛指嘈雜、刺耳的聲音。
【噪音】音高和音強變化混亂、聽起來不和諧的聲音,是由發音體不規則的振動而產生的。
在工程技術類圖書中,這類用語一般都是形容工地上的吵鬧聲音或者是在樓宇設計中進行的隔音降噪處理的對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說明,應該用噪聲而非噪音。
例4:倒鏈、捯鏈
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有如下解釋:
【倒】轉移、轉換、騰挪、出倒,如:地方太小,倒不開身兒。
【捯】兩手替換著把線或繩子拉回或繞好,如:把風箏捯下來。
在工程中,是將手動葫蘆稱作“捯鏈”的,但一般在工程實踐中都用的“倒鏈”,這屬于錯別字,正確的應該用“捯”字。手動葫蘆是一種以手工為外力的起重工具,通過拉動鏈條,使動力盤和內部齒輪相繼被帶動,從而使末端齒輪上的負荷鏈條轉動,將負荷鏈條下方的物體提至理想高度。根據手動葫蘆的原理,能知道是用雙手交替拉繩子使得鏈條將物體提升至一定高度,按《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這種動作稱為“捯”,所以在書稿加工過程中,應注意將“倒鏈”改為“捯鏈”。
例5:冬期施工、冬季施工
這兩個詞語也是我們在稿件加工過程中常見的錯誤用詞,在土木工程中,“冬期施工”是一個特定的專業詞語,特指在某種氣候特點下的施工時間段,具體而言,是根據當地多年氣象資料統計,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低于5℃即進入冬期施工;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穩定高于5℃時解除冬期施工。在稿件中我們常見作者將冬期施工與冬季施工混用,在加工時要注意辨別,如果確實屬于冬期施工時間段的,應將其改為“冬期施工”,如果只是在冬季進行施工作業,但氣候并不是處于冬期施工時間段的,可以維持“冬季施工”的說法。
由于建設工程行業本身就是非常貼近于實踐的行業,建筑技術類圖書多數也是專業研究人員或者技術人員科研和實踐工作的成果總結,所以在書稿中會常常出現大量建筑工地中約定俗成的用語,比如說塔吊、砼等。在建筑類圖書的加工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分辨不規范的詞語,將其修改為正式且規范的標準用語。此處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例1:概念模糊的詞語——質量、重量
在工地上,包括在平時的學習和工作中,經常是不區分“質量”“重量”這兩個詞語的,但是,這兩個詞語從本質上是有區別的。質量是指物體中所含物質的量,用于表示物體慣性大小,單位為kg,是不受高度或緯度變化影響的常量。重量是指物體受萬有引力作用后具有的向下的、指向地心的力的大小,單位為N,重量隨高度或緯度變化而有微小差別,在高處比在低處小一些,在兩極比在赤道大一些。
從定義上可以得知,質量和重量有著如下的關系:
G=mg
式中,m——質量的量的符號(kg);G——重力的符號(N);g——重力加速度的符號(N/kg),一般粗略取9.8N/kg。
所以,質量和重量在數量級上相差約10倍,所表示的物理量也不一樣。
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習慣將質量和重量視為一體,在建筑工程中,往往也是將質量和重量混為一談,但在正式出版物中,我們需要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圖書中的文字,將其區分開來,厘清其概念,將使圖書用詞表達得更為精準。
例2: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分——砼、混凝土,塔吊、塔式起重機
這兩組詞語,在建筑工程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在工程中,為了簡單方便,一般都是將“混凝土”簡寫成“砼”,將“塔式起重機”簡稱為“塔吊”,以此類推,還有“龍門吊”“汽車吊”,等等。但為了圖書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一般在圖書加工過程中,要求將這些口頭常見用語改成規范性的用詞。
例3:須區分動名詞的拌和、拌合物
工程中在進行混凝土調配或者砂漿配制等時,一般會用到“拌合物”一詞,一般是成品混合物稱為“拌合物”,而將攪拌過程稱為“拌和”而不是“拌合”,在書稿加工時,要注意區分對象是動詞還是名詞,從而做出正確的修改。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專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以及各類國家標準、規范、法規的修訂完善,以往有一些工地上常用的專業術語由于表達意義不準確或者其他原因逐漸被廢棄不用,但因為工程技術類圖書的作者有很多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基層技術人員,長期以來習慣了那些慣用的專業用語,所以我們在相關圖書中依然能見到這些已廢棄的詞語。故而在加工此類圖書時,編輯自己要積極學習,知道哪些是詞語是廢棄的,哪些是正確的,在加工過程中將其改正過來。此處列舉幾個常見的例子。
例1:比重、容重[2]
“比重”“容重”的使用相當普遍,一般是將其作為表征物質特性的一個基本物理量。“比重”和“容重”有多種含義,概念很不確切。在不同的生產實踐和科技活動中,使用這兩個詞語的情況常因時而異,其單位不但不統一,而且極為混亂,這樣就妨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比重”和“容重”兩詞已被廢棄,在實際工程項目中,要根據不同物理量區分其單位和名稱,具體如下:
原來稱為“比重”的,現在稱為體積重量(密度),其物理量單位為kg/m3;在某些時候,其單位為1,此時稱為相對體積質量,表示在相同條件下,某一物質的體積質量與另一參考物質的體積質量之比。
原來稱為“容重”的,現在分為表觀密度和重力密度。對于表觀密度,簡稱密度,其物理量單位為g/cm2或kg/cm3;對于重力密度,簡稱重度,其單位為kN/cm3,符號為γ,即為單位體積的重力,是密度ρ與重力加速度g的乘積,即γ=ρg。
例2:標號
對混凝土、水泥、砂漿等的強度級別,從前是用“標號”來表示,現在均改為“強度等級”來表示,具體以混凝土為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TJ10-74中采用混凝土標號來表示混凝土的強度高低,標號越高,混凝土強度越高。當時標號的數值對應的是28d齡期邊長為200mm的混凝土立方體試件測得的抗壓極限強度,單位為kgf/cm2,測得抗壓極限強度為600zg/cm2,則稱為600號混凝土,測得數據為400kgf/cm2,則稱為400號混凝土(注:千克力現已被廢棄,正確的單位應換算為牛)。
《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TJ10-74修訂后的版本為《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J10-89,此時規范中使用“強度等級”來表示混凝土強度的高低,一直沿用至今。強度等級的數值對應的是混凝土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是指按照標準方法制作養護的邊長為150mm的立方體試件,在28d齡期用標準試驗方法所測得的具有95%保證率的抗壓強度。例如:對于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為40MPa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為C40。
混凝土標號與強度等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第一,試件尺寸不同,標號所用立方體試件邊長是200mm,強度等級所用立方體試件邊長為150mm;第二,取值方法不同,標號是直接測得的混凝土試件的抗壓極限強度值,不含有數理統計概念,據稱其保證率約85%,而強度等級所采用的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是在強度總體分布中的平均值減去1.645倍標準差,從而使保證率為95%,具有非常清晰明確的數理統計概念,對混凝土強度高低的表示更為準確。
混凝土結構的新舊設計規范對其強度的規定如表1所示。

表1 混凝土結構的新舊設計規范對其強度的規定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專業人員素質的提高以及各類國家標準、規范、法規的修訂完善,工程技術類圖書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編輯應該積極學習專業知識,積累經驗,在加工時精益求精,發揮工匠精神,確保圖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