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2019年截至目前的綜藝市場,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明星都在“觀察與被觀察”,新節目成為圈層爆款,老牌綜藝IP繼續發光發熱。觀察類真人秀、細分領域新節目、“綜N代”成為大小屏的三大內容品類。
其中以天然人物關系為內容結構核心的觀察類真人秀,是網臺綜藝“新寵”,頗受觀眾歡迎,包括湖南衛視播出的“我家”系列、浙江衛視的《遇見你真好》、騰訊視頻的《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我和我的經紀人》、愛奇藝的《HI室友》、芒果TV的《妻子的浪漫旅行》等皆屬此類;新節目如《忘不了餐廳》《大冰小將》《百變達人》等題材、類型各不相同,也收獲了好口碑和粉絲擁躉。
論及“綜N代”,則是熒屏永不缺席的名牌產品,更是平臺的“王牌”。無論是第一季度剛收官、熱度不減的《歌手》《王牌對王牌》,還是二季度集體回歸后持續霸屏的《奔跑吧》《極限挑戰》《向往的生活》,及網絡綜藝《拜托吧冰箱》——“綜N代”一直都是各平臺的收視主力。
近年來,隨著本土綜藝原創能力不斷加強,叫好又叫座的新節目不斷涌現,網絡視聽節目豐富多元、品質精良,可供觀眾選擇的優質娛樂內容極大豐富,“綜N代”節目的市場空間被擠壓。這些已經邁入“老齡化”的“綜N代”想要“活下去”且“活得精彩”,面臨著巨大挑戰。
所謂不破不立,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綜N代”們都在進行自我革新,在穩定已有收視群體的基礎上培育和孵化潛在市場。老牌綜藝的自我革新,既有對過去的打破重塑,也需面對新形式、新需求、新審美,建立新氣象。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路徑,“綜N代”才能常葆生機。
對于“綜N代”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綜N代”除了要面對超越前一季的壓力,還要與綜藝陣營層出不窮、迭代更新的新老節目競爭。節目模仿者、網絡端競爭對手的崛起分散了“綜N代”的注意力,此外受電視行業整體下行態勢影響,“綜N代”節目也受到沖擊。這些客觀原因導致綜藝節目“新生代”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難。
一方面,對節目形態的熟悉感、疲勞感使得觀眾對“綜N代”節目興趣有所衰減,現象級收視盛景不再。樂正傳媒董事、影視產業研究專家彭侃表示,如今很多樹立了品牌的綜藝節目變成了所謂的“下飯綜藝”,觀眾觀看時不用動腦筋,因為他們對節目套路已經很熟悉,“綜N代”正從話題性節目演變成伴隨性節目。
另一方面,“綜N代”優勢仍然凸顯。對電視臺來說,相較于新節目,“綜N代”風險更小,節目已有的品牌號召力和粉絲基礎能夠保證節目熱度。根據CSM媒介研究55城數據,《奔跑吧》第三季、《極限挑戰》第五季、《向往的生活湘西篇》依舊領跑衛視周末檔收視,進入第五季的網絡綜藝《拜托了冰箱》“保鮮”實力也得到驗證,播放量和話題度雙高。
“綜N代”產生的節目價值和商業價值也非常可觀。彭侃介紹,在目前的市場和行業發展背景下,《奔跑吧》《極限挑戰》等“綜N代”相對新節目來說更易得到廣告商贊助,廣告收益逆勢有所增長。
國產“綜N代”如何持續創新吸引觀眾,是節目制作團隊始終要面對的挑戰。正如《極限挑戰》第五季總導演施嘉寧所說,任何一個媒體產品都必然面臨升級和迭代的問題,觀眾都希望看到新鮮內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綜藝節目策劃研發學者冷凇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綜藝市場經歷了從借鑒、照搬到購買再到自主創新的過程,在政策和市場雙重作用力下,中國綜藝制作團隊自發性原創能力經過兩三年的培養和孵化,取得顯著進步。本土綜藝開始敢于嘗試國際上沒有的節目類型,并實現了中國模式走出去。這些好現象促進了綜藝市場的繁榮,特別是制作工藝和制作水準大幅提升。
如今,觀眾可選擇的優質內容眾多,這也導致觀眾對“綜N代”的要求越來越高。節目不僅要跟得上觀眾口味的變化和欣賞水平的提升,不斷給觀眾新鮮感,還要滿足政策規范、平臺利益、廣告市場訴求,這就倒逼“綜N代”必須自我革新。
今年,《奔跑吧》《極限挑戰》《向往的生活》人員陣容發生變化,前兩檔節目嘉賓幾乎“大換血”。這種變化,無論出于何種原因,對制作方來說都是挑戰,也給節目帶來一定影響。畢竟在此類節目中,MC(固定嘉賓)是節目靈魂人物,嘉賓之間的化學反應是在長期磨合、互動中培養產生的。
浙江衛視副總監兼節目中心主任、《奔跑吧》總統籌周冬梅坦承,MC人員變動給節目制作團隊帶來不小壓力。對此,節目組做了充分準備,應對方案包括在選人和環節設計上促進新老成員磨合,建立新的人物關系。面臨相同問題的《極限挑戰》第五季第二期節目直接將“團建”作為節目核心主題,幫助嘉賓彼此快速了解、迅速融入團隊。
此外,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關于綜藝節目要“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創作指導下,這幾年,“綜N代”在主題表達上自覺踐行媒體責任,將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更深融入節目骨血中,力求將正能量話題做得更貼地氣,更有煙火氣。這在本季《奔跑吧》《極限挑戰》中體現明顯,兩檔綜藝首期節目不約而同地關注了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垃圾分類話題。
彭侃表示,“綜N代”的內容創新難度很大,變與不變之間的平衡感尤難把握。對于品牌“綜N代”,一般來說,平臺和創作者都不敢大動刀斧,尤其是對核心模式和內容元素的改動,可能丟掉觀眾對節目的熟悉感而導致失敗。“綜N代”節目的創新更多聚焦于場景、飛行嘉賓、環節設置、硬件裝置、新技術融入等“外圍因素”,這些“微創新”為觀眾打造出“熟悉的陌生感”。
以《向往的生活》為例,慢綜藝的調性使得節目不需要通過很多具體游戲環節或裝置的設置給觀眾帶去新鮮感,它的核心看點、主要競爭力在于人物之間的相處互動,“蘑菇屋”的生活日常以及節目“生活化”的創作方式。新一季節目通過更換錄制場景等環境變化,以及不同飛行嘉賓做客“蘑菇屋”帶給觀眾新的刺激感。
“綜N代”要想做好,還要充分考慮受眾的心理訴求和喜好。周冬梅表示,節目在自我革新過程中要對社會發展趨勢和大眾審美變化有敏銳洞察,對傳播規律和受眾心理進行研究,找到大眾審美規律性的東西。
《拜托了冰箱》制片人多曉萌也表示,尊重用戶訴求與反饋,不斷創新形式與內核是《拜托了冰箱》謀求“基業長青”的關鍵所在。節目組會找尋、戳中當下年輕人的痛點,并在節目中放大引發共鳴,取得年輕人的共識,讓他們有更多獲得感、滿足感。
隨著科技的發展,不少前沿科技被運用于綜藝節目創作中,科技加持在“綜N代”創新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比如《奔跑吧》道具制作升級就體現了技術的力量,不少黑科技的運用讓其不僅好看也好玩,節目所采用的移動式流媒體直播平臺等傳播技術手段也贏得觀眾好評。
對于如何用好技術元素,冷凇指出,科技元素應該合理利用,不應該成為奪取觀眾眼球的噱頭,不能為了純粹的形式感而牽強加入。“綜藝節目創新中的科技元素必須有人情味兒,必須是充滿人間真情和為戲劇化矛盾沖突服務,這樣才是優秀的科學元素。”
冷凇表示,“綜N代”能夠一直保持輝煌,五點因素缺一不可:持續產生化學反應的人設組合;可持久開發挖掘的邀約資源或者嘉賓資源;不斷創新變化的場景;大量優質創新元素的植入;以及為制作力量提供基礎支撐的廣告招商能力。這為“綜N代”長葆生命力提供了創作方向和出路。
冷凇同時強調,一些“長青節目”的經驗未必適用于所有節目,“對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來說,保持長青的難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多曉萌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制作者要有開闊的心態。每個節目都有自己的模式眼,能不能最大化地根據核心受眾喜好以及市場環境,做出相應的調整,這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