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媛莉
5月3日,公益尋人節目《等著我》回歸CCTV-1黃金檔。節目旨在發揮國家力量,打造全媒體平臺幫助更多人尋人圓夢,記錄普通中國人的情感春秋。節目傳遞的真情實感溫暖動人,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節目的最大特色,也是其一直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因。
今年,《等著我》第五季在堅守公益屬性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引入AI、語音識別等高科技,擅用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手段,搭建覆蓋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和渠道的媒體矩陣,讓尋人更精準、更高效。
今年,《等著我》第五季在表達形式上做了一些調整。節目總導演史海洋介紹,舞美方面,中心舞臺兩邊的嘉賓和觀眾席呈環抱狀。這一“張開雙臂擁抱”的姿態寓意著節目對求助人的關愛,也對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發出邀請:歡迎加入愛心尋人隊伍。
節目還有些細節上的改變,諸如“希望之門”打開時從上方投射下3束暖色柔光,嘉賓訪談時坐著的沙發由白色換成紅色。史海洋認為,節目的這些改變都是為了傳遞一種溫暖感和力量感?!懊看螆F聚背后其實凝聚了很多人的力量。我們是一檔有愛、有力量的節目。”

節目題材也進一步拓寬,除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尋親故事,還包括了兄妹、戰友、師生、跨國尋親等各種類型的尋人故事,還有求助者尋找無名的愛心捐獻者。史海洋表示,多元題材可以使節目幫助到更多人,也能夠爭取到最廣譜受眾。
大屏節目之外,《等著我》特別注重線下尋人平臺的建設,對線上內容進行了延伸,真正踐行節目公益服務宗旨。總導演席甲棟表示,“尋人”這件事不會在節目結束之后戛然而止,反而會通過各種新技術、新媒體手段開辟更多通路,幫助更多人。
節目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粉絲量達到幾百萬級。電視節目作為信息的放大器和傳聲筒,可以讓尋人故事和信息廣為人知;借助新媒體矩陣,大屏內容又得到二次甚至多級傳播,內容影響力被放大。
席甲棟介紹,《等著我》第五季建立了匯集百余家中央主流媒體及各級地方媒體的“《等著我》全媒體尋人平臺”,覆蓋電視、紙媒、廣播、新媒體等各種媒介渠道,通過整合聯通資源,將尋人線索和信息廣而告之,為尋人賦能。
未來,《等著我》計劃打造多網聯動、一鍵求助的AI(人工智能)尋人平臺,打通公安部、民政部、“寶貝回家”公益組織等多系統、多部門的尋親救助數據庫,包括《等著我》節目在央視網上的70多萬人的數據庫,將所有信息整合到一個H5產品上(此后將推出App產品),有需要的人只要按一下按鈕,就可以得到幫助。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完善,一些新科技在廣電行業也嶄露頭角,被廣泛運用。在《等著我》第五季中,科技與內容完美結合,技術為尋人公益事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幫助和便利。
首期節目記錄的“尋找桂豪”案例中,四川警方聯合騰訊優圖跨年齡人臉識別系統,采集被拐兒童嬰幼兒時期人像錄入系統,與疑似被拐兒童的人臉信息進行智能識別和智能比對。借助這一前沿技術,將桂豪成功找回。
科技還能彌補遺憾,為人圓夢。首期節目中,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91歲老兵袁林昌想要通過《等著我》找到曾在戰場上一起浴血奮戰、相別已經64年的老排長周國民,再給他敬個禮,叫一聲“老排長”。遺憾的是,《等著我》愛心尋人團在尋人過程中得知周國民老人已在2004年過世。為了幫老人圓夢,節目組搜集到周國民生前留下的聲音片段,通過百度大腦語音技術還原了周排長的聲音,實現了91歲老兵與94歲排長的隔空對話。
看過第一期節目,不少觀眾在感動之余不禁感慨,“冰冷的科技展現出更多人性溫度?!?/p>
全新一季節目不僅在節目中加入掃二維碼助力尋人環節,還開設了短視頻尋人板塊,并由公益尋人大使在節目中播報尋人啟事。首期節目中,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的金善釗就通過短視頻發布了自己的尋母故事。
席甲棟介紹,借助短視頻為求助者尋人,一方面考慮到傳媒技術發展為多元化表達提供可能,觀眾也對這種內容形式更為接受。另外,短視頻易于在互聯網大量傳播,求助者發出的一條視頻信息可以觸達海量人群,能夠在大屏傳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尋人效率。
采訪中,兩位總導演一直強調,節目一切形式和手段的創新都是為了節目的初衷和宗旨服務——公益尋人,這也是節目始終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