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近兩年國內刑偵題材劇不斷推陳出新,《白夜追兇》《心理罪》《無證之罪》等劇集均獲得不俗口碑。5月7日、5月10日,由傅東育執導,黃景瑜、吳剛、王勁松、任達華、李墨之等主演的刑偵劇《破冰行動》登陸愛奇藝與CCTV-8電視劇頻道。劇集播出后引發觀眾熱議,“節奏明快”“劇情燒腦”“演技過硬”等成為評價該劇的關鍵詞。CSM媒介研究55城數據顯示,5月20日,該劇收視率為1.185%,位居同時段電視劇收視率排名首位。
《破冰行動》改編自真實案件,劇集還原了2013年廣東雷霆掃毒“12.29專項行動”特大緝毒案件的偵破過程。導演傅東育2002年憑借緝毒劇《生死臥底》獲得第四屆中國電視藝術“十佳導演”,此后一直專注于現實題材創作。傅東育告訴《綜藝報》,早在2015年他就看過《破冰行動》的劇本,“那時候《破冰行動》劇本只有陳育新編劇第一稿的前20集,我看完后非常激動,很想拍,但是因為投資不確定,導致導演人選一直在不斷變化。”直到2018年正式開機的前20天,傅東育才“臨危受命”,他將這樣的結果形容為“命運的安排” 。
從2018年3月30日開機到8月15日關機,《破冰行動》分為三組進行拍攝,總時長130余天,“一個是動作組,拍了大量動作戲和抓捕戲,包括法國的槍戰;還有一個B組,主要負責香港跟澳門部分;我自己帶了一組,主要負責主演以及公安部、廣東省公安廳等戲份。”傅東育介紹,籌備時間短,拍攝時間長、跨度大,使得整個拍攝過程屢遭挑戰,如何保證三個組的協調統一更是一大難題,“難點有很多,克服起來是需要一些智慧的。比如三個組之間如何協調,哪些戲在哪個組拍會達到更好的效果,哪些戲一定不能放掉……我們邊拍邊改,很多時候演員拿到的劇本,都是前天晚上剛剛改完的,這些都考驗演員的能力和導演的駕馭力。”

?
根據真實大案拍攝無疑為《破冰行動》蒙上一層厚重感。盡管時間有限,傅東育還是希望能盡可能地多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我到了廣東后,第一時間就跟當地執行過這次緝毒任務的民警進行深入溝通交流,帶著主創班底對參與當時行動的指戰員進行多次采訪,認真觀看相關影像資料,力求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情況。”在傅東育看來,每個緝毒英雄都有著獨特的英雄主義色彩,“有關緝毒英雄們的光輝事跡,我有大量的一手資料。但是我希望能夠從正反雙方兩個角度進行呈現,比較遺憾的是無法與真正的毒梟進行接觸。”
將真實案件進行影視化改編,傅東育認為人物刻畫很重要,“原來的劇本有著非常好的結構和框架,包括所有人物之間的勾連、人物的性格、人物的位置擺放都是不錯的,但是在拍攝過程中我發現人物形象的刻畫還不夠鮮明。”為此,他花費很大精力對后24集進行了大量結構性調整和人物調整,包括對劇中幾大主要人物走向做了巨大顛覆,“原劇本中后24集事件的邏輯性有點混亂,人物的歸宿也相對簡單而蒼白,但是我想表達的主題更加深刻,不僅僅是好人抓壞人,把毒販抓住或者鏟除掉這么簡單。比如王勁松飾演的毒梟為什么要制毒?他對毒品的認識會不會比別人要深刻?這些問題都是我想努力開掘,挖出來的。要想承載這些內容,就必須要在人物身上做文章。”傅東育始終認為,影視作品要寫人,而不是寫這件事。
拍攝完成后,《破冰行動》歷時8個月進行后期制作,“從8月關機到劇集開播,我們一直在不斷修改、調整。平臺需要更加商業和刺激性的內容,如何在符合規定的前提下,保證劇集的觀賞性,尺度的把握比較考驗人。”傅東育說。
近幾年刑偵題材成為創作熱潮,對此傅東育表示,創作者應該沉下心來,用真正的高標準、嚴要求來創作劇本,明確故事的內在邏輯。他也一直在考慮如何把刑偵劇做得更加類型化,“一部戲里該有的懸念設置,該有的動作表達,該有的人物極致的戲劇化表現,以及故事邏輯,我們能不能按照規律化、類型化的方式做出來,是很重要的。我們是不是尊重、遵從了藝術創作規律進行類型化創作,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盡管傅東育在《破冰行動》的創作過程中一直強調類型化,但他認為,在類型化的視聽修辭之下,探討背后的社會學動因更加重要,“其實我更想探究的是,毒品危害的根源是什么?怎么會有這么多人生產這么大量的‘毒?為什么他們沒有道德上的恥辱感?這些都是我想要探討和深挖的問題,如果我們將其簡單歸結為利益驅動,是不是有點太草率了?我是帶著很沉重的心情去拍攝、去表述這個故事的,所以劇中會有一些案件之外的表達,我也努力從人性、文化等角度進行分析,希望這部作品能帶給觀眾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