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學霞 劉沙沙 吳賢格
摘 ? 要:分析了地方應用型高校《環境工程導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討如何優化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學質量,為這一課程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提供借鑒。
關鍵詞:環境工程導論 ?地方應用型高校 ?實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2(c)-0178-02
Abstract: The major problems of teaching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 local applied Colleg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mprov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 cultur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are the valuable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is study can provide lessons for teaching revolu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Local applied College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revolution
《環境工程導論》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基礎課、入門課,該課程的教學導向、知識內容、課程教學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課程的理解程度和實踐應用能力。目前的課程教學中存在著課程內容知識量大,學時有限,學生不夠重視,教材知識更新慢等問題,是環境工程課程改革的重點課程。
環境工程學科是最具發展活力和應用前景的工程學科之一,是肇慶學院申碩工程重點培育學科。工程教育的素質理念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注重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環境工程教學改革需要從人才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優化、實踐能力培養、提升師資力量幾方面進行[1]。近年來,我校著力做好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課程教學改革是關注重點之一。本文總結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探討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教學模式的改進,以期通過這一課程教學改革為例,促進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認知,學生樹立專業信心和責任意識,激發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潛能,通過改進課程教學方法,探索實現高校轉型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授課方式,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環境工程專業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1 ?《環境工程導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系《環境工程導論》課程開設在大二第一學期,32學時,教學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兩點問題:
(1)教學內容量大,教學方法難以優化。作為引導低年級學生進入環境工程領域的專業引導課程,內容上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基礎學科知識,《環境工程導論》課程的知識面廣、內容量大,課時卻只有32個學時,污染治理工藝和技術較難理解,全面深入地講解每個章節困難,難以深入講解,而寬泛的教學模式,可能使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脫離實踐應用,課堂缺乏活力,學習積極性低下等一系列負效應。
(2)教學設置重理論,缺實踐。目前本課程只有理論學時,學生在經過大一的基礎知識學習之后,迫切希望能夠盡早學有所用,作為開設最早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仍然全是理論講解,教學方法單一,環境治理工藝部分理解困難,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2 ?《環境工程導論》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通過結合工程專業認證的培養目標,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設計適合本專業學生學習目標的課程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環節中的課程設置和實踐實習環節教學;從教師“教”的教學理念出發,轉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自身服務社會的實踐應用能力。通過調研和總結同類院校教育理念和成果,同時結合本校的專業實際,總結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環境工程導論》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如下:
(1)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針對課時內容多、知識面廣、課時有限的特點,在課程講解上主要針對水體、大氣、土壤、固廢和噪音五部分作為重點講解,突出原理,對于污染綜合治理技術部分則以案例和討論教學為主。廖曉斌等認為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增強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促進理論聯系實際[2]。選擇有代表性的環境事件進行知識拓展,如針對大氣污染的“閱兵藍”網絡熱點環境問題。以專題形式導入課程,分析當前熱點環境問題,有助于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因此,加強互動式教學、案例教學,熱點問題導入和討論等教學方法啟發學生思考,以理論的應用為導向和目標的教學方法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的社會意義有所認識,從而樹立環境責任意識和職業理想,能學以致用并付諸實踐。利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補充平面化教學的不足[3],特別是對危險環境問題和事故處理以及大規模環境工藝技術的介紹等,可以立體直觀地讓學生接受復雜難懂的知識點。
(2)課程考核多樣化、細節化。以往該課程多為考查課,常規的考核方法多為“考勤+試卷考試成績”或“試卷考試+期末論文”的考核方式,簡單的考核不能合理的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水平,更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課程考核方式應該多樣并細化,建議考核方式為“總成績 = 平時成績(20%)+專題匯報(20%)+專題論文(20%)+期末考試(40%)”,以綜合考查學生學習課程的能力。
(3)拓展知識獲取途徑,多平臺獲取最新環保知識。環境工程專業是交叉學科,教材的編寫很難做到所有學科的專家都參與,幾乎每本教材都存在部分章節不夠深入和新穎的問題。輔導教材的合理利用能很好地補充主教材的不足,讓學生能夠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環境工程領域最新知識。同時,利用報刊、網絡、微信公眾號等手段獲取最新環保知識,鼓勵學生對專業的科學問題閱讀文獻,學習新的環境污染治理方法和技術,并以專題論文的完成度為考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訓練學生參加創新訓練項目的能力,讓學生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3 ?結語
對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環境工程人才培養進行的教學改革應該注重實踐性、應用性,以符合社會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培養目標。作為具有引領學生進行環境工程領域的導論課程應該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為此,需充分利用環境專業的實踐教學平臺,如虛擬仿真技術的課堂演示來提升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實用型環保人才。
參考文獻
[1] 姜理英,陳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教學改革探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3):256-260.
[2] 廖曉斌,馬紅芳,苑寶玲.案例教學法在“環境工程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5):42-43.
[3] 楊海林,范子紅,馬入華.VR技術在環境工程專業本科教學中的應用展望[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22):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