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當前貴州中部城市規劃和建設情況,得出貴州山城地區的城鎮化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貴州當局為了實現山區建設,不斷加快建設步伐,以及改善管理和運行機制。但在貴州山區城鎮一體化的任務上卻依舊存在一些挑戰,比如專項規劃、產業支撐能力、人口集聚能力、資源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為了完成這一目標需要進一步加快”城鎮化”工作,實現貴州山城地區的城市化。在貴州市政府的引導下,山地區域的城市規模得到擴大和改進。
【關鍵詞】貴州山地城市;一體化;城鎮化;對策
我國山地地區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老區振興和邊疆穩定等問題相互交織,從目前的發展來看,山地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對于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優良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會增加,因此在不遠的未來山地區域終將凸顯其生態價值。
而貴州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近年來國家不斷幫扶貴州發展,幫助貴州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速度,但是因為地理因素和歷史原因等,貴州的整體發展水平依舊是處于中低位,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以貴州為例,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適于山城地區城鄉一體化的路徑以及模式。
近年來,貴州的市委以及當局一直都在認真的落實省委以及省政府關于特色化城鎮的要求,力求通過積極穩妥有序的方案來落實山區城鎮化。城鎮化建設作為推進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措施以及載體,是貴州政府一直堅持的目標。本文通過對貴州山城地區的現狀分析,找到現存的問題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希望能夠促進貴州山城地區的發展。
1、貴州山地城市”城鎮一體化”建設進展
從城市發展指標來看,2017年貴州省城鎮化水平達到35.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6%。貴州省山地城市常住人口為54萬人,占總人口的22.65%。城市人口127,200人,占城市人口的32.26%。貴州省山地城區國內生產總值78.3億元,占全市37.4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363元,高于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835元。
“合理規劃”是貴州山地城市建設的特色理念。在“十二五”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中,貴州當局做了詳盡的計劃,其中就要求了城市規劃小組和領導小組的會議系統的規劃和管理組織應該建立更加完善的行政體系,這能幫助當地在進行城市規劃的同時保證有關部門能夠結合實際的情況,通過調查走訪等方式收集到居民的真實意愿。
綜上所述,貴州山地城市在城市群發展格局中的區域增長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指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而重要的作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這將有利于城市規劃建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貴州政府應該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站和其他形式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建設山地城市中,應該努力創建一個更為廣泛的民意關注圈,讓民眾能夠支持和參與新城鎮和城市在整個社會的發展。
2、存在問題
2.1貴州省統籌建設的體制機制還有待優化和完善
目前,在貴州省山地城市的建設規劃中小縣城已經被納入到山地城市的建設范圍,但是卻并沒有建立起更為有效的發展機制,或者說這種機制還有改善的空間,目前來看如果要完成計劃,將要求貴州將支出大量的建設資金,雖然后期回報頗豐,但是對貴州而言這筆費用毫無疑問會增加其財政赤字,增加政府的負擔。
2.2市區規劃具有滯后性
目前關于當地山城地區城鎮化的計劃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具有一定的滯后效應,山地城市總體規劃雖然已經實施,但詳細規劃和專業規劃的城市配套設施卻一直都沒有完全的按照計劃下放,一方面是物資不到位或計劃尚未批準實施,市區規劃還不完美,功能分區土地規劃控制指標尚不清楚,城市建設規劃規范對城市建設的指導和制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等。
2.3經濟基礎有待加強,產業支撐一體化建設功能有待加強。
貴州省的經濟總量相對較低,在16個城市中排名第六,貧困人口的數量和溫飽不足的低收入人口規模在全省中所占比例最大。這種情況并不利于增加財政收入、也不利于擴大城鎮就業。同時當地的第二、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導致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能力較弱,貴州缺乏可持續發展動力。
2.4山地城市土地資源不足
目前,貴州省山地城市一體化建設步伐較快,已實施多項工程。但是,部分地區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約化節約程度不夠,導致大量建設用地被農民占用或者是不愿意出售。因此,在短期內完全實現土地征用,需要一段時間。
另一方面是山城地區的人們多以農業為主,一旦山城 城鎮化就意味著這部分人將會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屆時可能會出現新舊城鎮沖突的問題,因此如何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就業能力,實現農業人口的轉移,就業保障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尤為重要和緊迫。
2.5城市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矛盾突出
貴州一體化建設所對應的區域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較為復雜,生態環境脆弱,生態恢復形勢嚴峻。貴州山地城市建設,一方面,追求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建設小康社會同步,另一方面,保護和構建生態屏障、協調、資源和環境的軸承力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山地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維護、保護和恢復的壓力更大。
3、對策建議
3.1加快“縣地區發展”
繼續努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向“服務經濟”城市轉型,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規劃和建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品牌建設,城市經營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升級等。特別是,貴州應該抓住和充分利用等重大戰略機遇“一帶一路”,加快修訂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制定對應的發展計劃。積極融入區域間合作發展格局和山地城市建設。
3.2擴大規模和質量改進
城市建設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結合貴州集成相關階段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城市建設用地擴張顯著增強,除了多渠道解決土地資源供需矛盾的同時,應進一步節約集約,科學、有效地利用建設用地。
3.3協調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
著力擴大和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強新老城區科學規劃升級。舊城區應從人口布局優化、公共服務設施改善、環境質量改善、交通網絡結構等方面開展工作。特別是合理提高路網密度,提供分流通道,減少高峰時段通勤負荷,緩解潛在的交通發展壓力。積極穩妥有序改造約2.7萬個棚戶區,依法保護人民群眾利益,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利益。加強城市地下管網勘測,提高養護、維修、整治管理水平,增強城市老區支撐能力和活力。
結語:
目前,貴州地區約有108萬左右的農業人口,這部分人口應該在貴州一體化的進程中得到新的崗位,城鎮化能夠有效的聚集一部分的人口,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技術能力的農業人口,關鍵在于如何幫助這部分人再就業,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合理規劃城鎮化的產業結構,按照當地特色來制定發展方針。
參考文獻:
[1]聯合調研組.旅游之路“蕩”出武陵明珠——利川市蘇馬蕩從山村到山城的嬗變之路[J].政策,2016(11):42-44.
[2]張海行.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典型山城徑流效應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6.
作者簡介:
董濤,貴州建工集團有限公司,貴州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