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仁
【摘要】建筑結構抗震能力的高低是影響建筑質量的重要因素。設計人員必須深入實地環境進行調查分析,同時將其與建筑結構設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才能達到促進建筑結構抗震能力有效提升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的建筑結構在抗震設計時仍然存在著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了影響建筑結構抗震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是就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問題
一般情況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就是一地震發生時,對建筑結構造成的破壞以及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基礎,總結出來的一種最基本的設計理念和思路。但是,由于地震的發生具有隨機性較強且把握難度較大的特點,增加了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難度。所以,設計人員必須確保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工程項目質量與抗震能力的穩步提升。
1、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屋頂建筑相關問題分析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高層建筑已經成為了建筑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大環境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對屋頂抗震設計予以充分的重視,才能達到促進高層建筑結構抗震性能有效提升的目的。屋頂作為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重點,其抗震能力的高低是影響高層建筑物整體抗震能力高低的關鍵[1]。如果高層建筑物的屋頂質量過大的話,那么一旦受到地震災害影響的話,就會因為建筑內部結構發生變形,而造成坍塌現象的出現。正是因為高層建筑物的重心相對較高,因此,如果發生地震災害,不僅整個建筑物會發生劇烈的晃動,同時對建筑物的內部結構穩定性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所以,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實際設計的過程中,必須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予以充分的重視。(1)在掌握建筑物整體構造的基礎上,合理的設置屋頂的位置以及其與地面的距離。(2)在深入分析地震對建筑物產生的影響的同時,通過設置硬性規定的方式,約束屋頂設計人員的行為,確保屋頂設計方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2、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平面布置相關問題分析
建筑物平面抗震設計方式作為建筑物結構抗震設計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平面布置抗震設計水平的高低是決定建筑物結構抗震設計方法可行性與適用性的關鍵因素[2]。由于建筑物平面布置是影響建筑物功能強弱的主要因素。再加上建筑物內部的房梁、支柱、房板等各個環節的布局對于建筑物抗變形能力的高低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如果發生地震災害的話,那么必然會因為平面布置不統一而導致建筑物結構構件出現錯位而發生建筑物坍塌的現象。如果抗震設計人員在進行墻體布置方案的設計時,忽略了墻體抗震的重要性,不僅會導致墻體設計出現均勻性較差的現象,同時也會影響到墻體剛度的提升。一旦發生地震災害那么就會出現墻體結構變形的問題。另外,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實際測試建筑物結構傳導性能時,經常出現過度重視建筑物性能,而忽略建筑物內隔墻對齊性的設計,這一現象不僅造成了建筑物力傳導性的下降,同時如果發生地震災害的話,那么就會因為建筑物所承受的承載力直接傳導至建筑物內部結構上,而造成建筑內部結構發生變形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則要求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進行設計工作時,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充分重視建筑平面布置對建筑物抗震性能產生的影響。其次,嚴格的按照建筑物實際功能以及抗震設計的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平面布置方案。最后,確保建筑物受力的均勻性以及剛度的勻稱性。
3、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建筑體型抗震相關問題分析
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時,必須對建筑物的體型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才能準確的獲取建筑物體型的相關參數,以便于為后續設計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科學準確的數據信息。之所以要加強建筑物體型綜合分析的力度,主要是由于如果發生地震災害的話,地震波必然會對建筑物的整體空間產生嚴重的影響。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則會對建筑物的穩定性產生嚴重的影響。就目前而言,針對建筑體型的設計,主要涉及到建筑物平面形狀與建筑物空間形狀等幾方面的內容。由于地震災害對不規則體型的建筑物產生的影響較大。所以,如果發生地震災害的話,這種類型的建筑物的受損程度也相對較高[3]。比如,汶川地震發生時,抵抗地震影響的建筑物幾乎都是結構簡單且規則的建筑物。而建筑體型不規則的建筑物,在地震災害發生后,不僅結構穩定性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且一旦建筑物出現晃動的現象時,建筑物的構件也會因為發生錯位的問題,而導致建筑物承重性的下降。另外,對于結構相對復雜的建筑物,在地震災害的影響下整體剛度也出現了大幅度下降的現象。由于建筑物結構剛度是影響建筑物承重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所以,如果建筑物結構剛度下降的話,也會出現建筑物瞬間坍塌的現象。通過對體型規則的建筑物的分析后發現,雖然地震災害發生后也會導致建筑物整體結構在地震的影響下出現晃動的現象,但是由于建筑物荷載受力點布置平均,所以地震災害對建筑構件以及建筑物剛度產生的影響也相對較低。為了促進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有效提升,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人員在建筑物體型設計時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建筑物抗震設計必須確保建筑物平面形狀以及空間形狀的規則性和簡潔性。(2)設計人員在進行建筑物平面形狀設計時,必須采取抗震能力較強的矩形、圓形以及規則的平面形狀等設計方式。(3)必須確保建筑物空間形狀的設計保持外凸、內凹的形狀,同時合理的控制建筑物側翼的長度。(4)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建筑物的質量以及剛度均勻性,才能在促進建筑物受力均勻性與抗震能力有效提升的基礎上,降低建筑物構件錯位問題發生的幾率。
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物抗震設計效果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建筑物穩定性的提升,同時也是確保人們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設計人員在開展建筑結構設計工作時,必須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影響因素的基礎上,合理的應用抗震措施,才能在最大限度的降低地震災害破壞的同時,為我國建筑行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宋博偉.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分析[J].時代農機,2018,4506:142.
[2]劉柳.中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方法發展及若干問題分析[J].門窗,2018,02:132.
[3]吳耀平.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探究[J].建設科技,2018,07: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