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多種供熱方式進行技術評價、經濟評價,提出借助低溫核替代傳統供熱方式的主張,旨在能夠減少供熱消耗,在滿足城市供熱需求的同時實現對環境的有效保護。
【關鍵詞】供熱方式;經濟效益;評價;發展趨勢
供暖,不僅關系民生,也關系到能源消費、污染物排放等環境問題。隨著節能減排政策在全國的推廣,各級地方政府加快了拆除高耗能、高污染、低熱效率鍋爐的步伐。在《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實施方案》中提到要加快淘汰小型分散燃煤鍋爐,推行城市集中供熱,節省資源、能源。為此,根據國家這一節能減排的發展要求,需要相關人員加強對鍋爐供熱經濟效益的分析,并為如何優化燃煤鍋爐供熱管理發展進行探究。
1、供熱方式的技術評價
1.1低溫核供熱技術評價
低溫核供熱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核反應堆進行供熱的供熱方式,具有安全性高、環境污染小、供熱效率高的特點。低溫核供熱不僅能夠滿足人們對室內供熱需求,而且還能夠降低低壓參數,提升反應堆性能。但是從當前低溫核供熱技術應用情況來看,受技術、資金等方面的限制,這項供熱技術沒有得到推廣,基本處于發展初級階段。
1.2熱電聯產技術評價
熱電聯產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普遍應用,在發電的時候還能夠供熱,且對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較高,技術水平成熟,處于發展成熟期
1.3大型熱泵站技術評價
熱泵站將海水、廢水、河水作為熱源,在電能的作用下將熱源轉變為供熱能。熱泵站供熱技術不需要消耗石油、煤炭,是世界能源發展的一種新方向。但是這項技術的開發應用不夠成熟,成本費用高,發展處于成長期。
1.4區域鍋爐技術評價
在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燃煤區域的鍋爐對能源消耗較大,且造成的污染嚴重,逐漸被淘汰。但是在我國受生產力和管理不完善的影響,區域鍋爐供熱現象仍然存在,基于其見效快、技術穩定、投入小的優勢,在未來將會不斷 發展,處于發展成熟期。
2、供熱方式的經濟評價
2.1評價基礎
供熱額定功率為120MW,調峰部分由常規集中鍋爐房承擔。額定功率相同情況下低溫核供電、熱電聯產、熱泵、區域鍋爐供熱能力(MW)均為120;熱源投資(萬元)分別為12862、10080、10080、4809;熱網投資(萬元)分別為7346、4824、4824、2002;總投資(萬元)分別為21030、14917、18000、6811;生產期(天)分別為40、20、20、20;折舊期(天)分別為20、10、10、10。
2.2國民經濟評價體系
第一,投資回收期。T核=6.18a,T電=2.61a,T區=7.6a。(T是投資回收期,下角標核、電、區代表低溫核供熱、熱電聯產和區域鍋爐方式)。第二,凈現值分析。投資報酬率取率為16%,其中安全收益率為12%,風險報酬率為4%。通過對比發現熱電聯產投資回收期較短、凈現值最大,經濟效益最大。熱電聯產經濟效益較好,能夠為企業發展帶來較大的效益。
2.3供熱方式理論評價
從供熱角度對各類供熱方式做出評價,假設供熱方式的供熱面積每平方米300萬,供熱地點選址相同,在運作的時候實現全天候的供熱,供熱方式理論評價如下所示:低溫核供電、熱電聯產、熱泵、區域鍋爐供熱能力(MW)均為120;總投資(萬元)分別為21030、14917、18000、681;運行成本(萬元)分別為2356、4129、4470、6312;期間費用(萬元)分別為0、743、894、1261;燃料成本(萬元)分別為0、3357 、3577、5049.
根據以上的數據信息發現在不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采取單純供熱方式供熱的時候,低溫核供熱的總體投資回收期比較短。在區域鍋爐和 熱電聯產的情況下熱泵站的運行基本上處于虧損的狀態。由此可見,單純供熱是一種比較經濟實惠的供熱方式。
3、供熱企業的未來供熱發展方向
第一,安全。保證供熱安全,是政府和企業提供的準公共物品的基本要求。因而供熱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道、水管發生破裂,在農村地區出現煤氣中毒事件的時候相關工作人員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控。第二,舒適。供熱企業的供熱改善性需求、提升生活質量方面,難以適應居民舒適化、個性化需求。因而,在未來供熱企業需要結合地區差異加快研究出一種能夠適應各地區發展需要的供熱方式。第三,低碳。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供熱企業在供熱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供暖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增加低碳能源使用。第四,智能。建立智能供暖系統,通過網絡平臺實時監控和調度供暖區內交換站運行,依據用戶狀態信息、室內外溫度乃至氣候等因素自動完成室內溫度調控。第五,供應鏈管理。供熱企業在進行供熱管理的時候需要強化對供熱各環節的管理,在確保供熱的基礎上積極探尋出一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兼顧的供熱方式,實現對各類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結語:
綜上所述,按照世界供熱工程發展理論,供熱工程一般需要經歷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多個階段,具體表現在小鍋爐和小火爐分散供熱、熱電聯產供熱、區域鍋爐集中供熱、低溫核供熱等方面。在核燃料、煤價格的不斷變動下,以往供熱企業的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在無形中加大了供熱企業的管理難度。同時,在節能減排和人們對供熱多元化需求的背景下,供熱企業需要在深刻認識當前供熱管理發展局限的基礎上,細化分析現有供熱方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并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調整供熱發展方向,加大投入,積極開發低溫核供熱技術,不斷優化供熱企業管理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雅芳.集中供熱企業的能耗管理與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8,No.563(15):39-40.
[2]李延喜.供熱方式的經濟效益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J].暖通空調,1999,29(1):28-30.
[3]高冠隆.城市集中供熱方式經濟效益分析[J].中國電力,1984(10):17-22.
作者簡介:
王映凱,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熱電有限公司,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