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陽

在交通控制領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控制方式,就是“停”車。因為“停”的動作,是最簡單、最快速的規避風險的動作,也是人們發現有風險和錯誤時,最容易做出的條件反射。所以發達國家對“停”標志的運用,非常普遍和廣泛,深入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各個領域。
中文里的停車,有多種含義:比如在前進過程中遇到紅燈或者交警指揮,臨時停車等候放行信號;在路邊臨時停車,讓人上下車(駕駛人不離開車,車輛也不熄火);比如把車停放在停車場(車輛熄火)。但在英文里,“Stop”這個停,則只有一個含義,就是在行車道上的正常行進過程中做出的臨時停止前進的操作,而我們平時習慣里所說的靠邊臨時停車,英文用的是Stand,意為站一下(為了與“停”的操作區分開,中文也許翻譯為駐車更好),把車停放在停車場,英文用Parking(中文翻譯為泊車可能更確切)。這種區分方法,就突出了交通控制的差異和價值。Stop的停,這個看似簡單的操作,其實是交通管理領域,一個非常基礎和關鍵的控制程序環節,如果缺失了,就會造成很多混亂和困惑。
在美國的駕駛人培訓和考試內容里,包括日常駕車的法規要求中,“停”操作的信號,是由停標志(Stop sign)完成的。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駕駛人資格考試里,就有要求檢驗駕照申請人對“停”標志的認知程度,其要求是這樣寫的:“停標志(Stop sign)——給出適當的信號,在適當的車道上接近停標志,在到達行人過街通道前停住車,并一直停住車,直到你能夠安全地前進而不會影響到橫穿的交通時。”


“停”標志是解決路口交通流沖突的第一手段
現在有很多爭論,比如交叉口到底需不需要安裝信號燈,因為很多路口平時并沒有那么多車,安裝信號燈后,會造成很多車輛在路口空等信號,導致浪費。如果有了“停”的動作,所有的車輛到這里先停住,這個過程里駕駛人就會借機觀察一下路口,而如果有其他相交車輛和行人等移動物,這時就能相互發現了,在發現有危險的情況下車輛再移動,依靠人的主觀能動性,就足以完成對撞車風險的規避了。
如果在一個路口,相交道路的車輛都到達路口怎么辦?只要有停的動作,誰先到誰就先走。如果是兩個相交方向的車同時到達路口,而且都停車了,那么遵循的原則是在確保避讓行人的條件下,支路讓主路先走,對角車輛中左側車優先于右側方向來車先走(因為右側來車是通過距離駕駛人更近的車前風擋的左前A柱觀察路口,視距受阻更多,需要更謹慎)。這樣一個規則,一個簡單的“停”標志,就可以解決很大的沖突問題。在美國,這樣的停標志的造價,安裝完不足1000元人民幣!比“停”標志還要低一個等級的控制,是“讓”標志,但其約束力和“停”是不一樣的,一般用于流量非常小的道路上,這里就不贅述了。
“停”標志是實現合流路口交替通行的最好控制途徑
我國有些城市,目前在嘗試建立合流路口交替通行(有些地方稱為拉鏈式通行)規則,就是在岔路口,要求兩個相交方向的車輛主動相讓,一邊走一輛車,但是控制起來非常困難,有些還專門做了拉鏈示意標志和監控設備,以期強制執行。其實如果使用停標志進行控制,無論多少輛車,只要到達停標志前的停止標線,就停一下,然后按照右讓左、支路讓主路、后讓先的優先通行原則,就自然形成了拉鏈式的交替通行了!這是最科學和合理的控制指令。這里的關鍵是“停”標志前,一定要停住!這個指令的尊崇度非常重要。
結語
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語言的發展水平。一個看似簡單的“停”車問題,在汽車化社會,已經演進成了“停(Stop)” “駐(Stand)” “泊(Parking)”三種概念。我們在交通控制領域,這樣的概念細分工作還有很多要做。而這個“停”車概念,“停”標志的正確使用和理解,在駕駛人培訓、交通執法環節、交通管理與道路使用者共識環節,都還有很多工作要去完善和發展。“停”的概念如果樹立不起來,貫徹不下去,我們就無法教會道路使用者什么時候停,什么時候走,我們在交通管理上就會有很多底層的困擾,所以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學會和呼吁“停”標志的正確認知和使用,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停”可以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