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酒駕”多發的原因
1.傳統習俗使“讓酒風”盛行助長了“酒駕”問題的產生
中華民族熱情好客,“酒文化”源遠流長,在農村地區更是“無酒不成宴”“無酒不成席”,飲酒的社交功能和娛樂功能一直是酒文化的基礎價值,并且有進一步發揚光大的趨勢,在宴席上人們讓酒成為一種禮節象征。尤其是在農村,宴席上對于有些人來說,不喝酒就意味著感情不夠深厚。但問題是,現在很多人讓酒不分對象,一些駕駛人本來無意喝酒,但經不起勸酒,又要顧及親朋的“面子”,在推脫不了時,只好推杯換盞,就將交通法規和交通安全丟到一旁。再加上,農村對“紅白”喜事更加重視,每次辦事,幾乎都會出現“酒駕”問題。
2.駕駛人交通安全和法律法規意識淡漠
大部分的農村駕駛人普遍存在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淡薄的問題,對酒駕等違法行為的危害性認識不足,對酒駕的相關法律法規理解不深,有的不去理解也沒有認真去學,有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概念,甚至不知道“酒駕”是違法行為,被查處時才知道自己已經觸犯法律。此外還一些駕駛人認為“喝酒開車只要不被交警逮住就是好樣的”,因此,這些人在酒后開車時專門挑揀偏僻小路,和交警“躲貓貓”。也有的駕駛人認為交警不敢強行攔車,看到交警執法,就仗著酒勁要么調頭逃跑,要么橫沖直撞,闖卡闖關。
3.心存僥幸 對“酒駕”后果不重視
有些人對“酒駕”違法可能產生的嚴重后果認識不到,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好、酒量大、熟悉道路、經驗老到,即便喝了酒也可以安全開車回家,少喝一點沒關系,豈不知一些交通事故的發生就是這樣產生的。
4.依仗權勢、蔑視法律 一些人公然“酒駕”違法
由于歷史原因,一些人的思想里至今存在“權大于法”的觀念,依仗權勢,根本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甚至自持自己關系硬、有后臺,認為交通違法了找找關系即可“擺平”,就膽大妄為,酒后照開不誤。這些人在視法律為兒戲的同時,也將他人和自己的安全棄之不管。
5.交通管理存在薄弱環節讓“酒駕”者有機可趁
當前,基層交警面臨著警力嚴重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農村地區,路面管控相對薄弱。由于農村區域廣闊、公路線長面廣,根本無法實現“無縫隙管控”。由此,農村的很多駕駛人認為交警檢查不到,“酒駕”時專門走偏僻小路以躲避民警執法檢查。
6.“執法難”的問題依然存在
一方面是“說情風”盛行,特別是一些鄉鎮地方干部主動為自己違法的親朋好友說情,極大干擾了基層交警部門的執法,不僅為違法者開了踐踏法律的惡例,還惡化了社會風氣。另一方面,“醉酒駕駛入刑”條款實施后,法律手續相當繁瑣,呼氣檢測、抽取血液兩個關鍵環節都離不開當事人的配合,才能取證。但現實工作中,一些駕駛人看到交警執法檢查要么棄車一跑了之,要么假吹氣、拒絕抽血。也有的駕駛人仗著酒勁胡攪蠻纏,甚至暴力抗法,這些都給實際執法增加了難度。
加強農村“酒駕”違法行為整治策略
1.健全完善打擊整治酒后駕駛長效機制
針對農村道路管理的薄弱環節,基礎交管部門要科學安排警力,實行日常檢查與統一行動相結合,采取運動戰術,深入農村酒駕事故多發的鄉村道路,不定時、不定點、不定段,形成整治酒駕高壓態勢。
2.夯實農村道安宣傳工作基礎
要充分依托村居干部、交通安全員、聯防隊員、老人協會等群體組建交通義務勸導隊,依托農村廣場舞、節假日及電影下鄉、民間藝人演出、計生入戶訪查等時機,開展交通安全宣傳和交通違法行為,尤其是“嚴禁酒后駕駛”勸導活動;要完善農村交通安全宣傳陣地建設,實現“五有”(有廣播、有宣傳欄、有提示牌、有宣傳員、有工作臺帳)工作目標,利用鄉村大喇叭、墻體標語、板報或掛圖等開展交通安全宣傳;要依托轄區中小學幼兒園,通過設置交通宣傳欄、開設交通安全課、文明交通進校園等方式,全面加強農村未成年人交通安全素質教育;還要在村居主要出入口設置交通安全警示宣傳牌,時刻提醒群眾注意交通安全。
3.加強農村駕駛人安全教育技術培訓
在發生農村“酒駕”車禍事故的諸多因素中,農村駕駛人的因素是第一位,只有抓好農村駕駛人教育培訓,提高駕駛人的安全意識和業務素質,才能從農村源頭上筑牢嚴防“酒駕”違法第一道防線,開好文明安全車。因此,交管部門要切實加強管理,嚴把“發證”關,駕駛員體檢關,車輛審驗關,未經駕駛培訓或不合格的絕不發放駕駛證,嚴查違法發證,一經查出假證予以嚴懲。
4.創新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手段
在加大電視臺、報紙交通安全公益廣告宣傳、涉酒典型案例曝光力度的基礎上,創新宣傳形式,發動農村群眾加入當地“交巡警微發布”微信平臺,及時掌握交通安全動態信息、交通安全宣傳提示、涉酒事故典型案例等,相互轉發交警部門發布的微信內容,通過各種宣傳手段來提高農村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
同時,在“酒”的源頭上下功夫,在標酒單上印制警示令,像香煙外包裝標明“吸煙有害健康”一樣,將“酒后不駕車”“醉駕要判刑”“生命無價,拒絕酒駕”等宣傳語、漫畫等印在酒瓶的商標上及餐飲娛樂場所的酒水單上,隨時提醒駕駛人不酒后駕車,時刻提醒廣大駕駛人員交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