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廣大語文教師普遍認為的最難點,要引導孩子們多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堅持把定向的觀察與隨機觀察有機地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補充,自然能妙筆生花。
【關鍵詞】善于觀察? 勤于積累? 相互交流
如果要問一位小學生,語文學科中什么最難?我想大概所有的學生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作文。的確如此!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捫心自問,同時也在不斷地思索,如何才能讓孩子們有話想說,有事可寫,有情要抒?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要想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平時訓練學生有目的地觀察,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多角度的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也許有人會說,小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形形色色的人,遇到新鮮稀奇的事,足以應付小學階段所接觸的作文題目,根本不必再專門引導他們去觀察事物,只要教師善于啟發,稍加引導就行。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學生作文時,有些題目所需的素材,雖然學生經歷過,但這種經歷,大多是無意注意。這些事在學生的頭腦中記憶淡薄,更談不上對事物的深刻認識。因此,對于這些事物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再觀察。對于有些題目所需的材料,學生根本沒有接觸過。更需要引導他們去觀察。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她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看看,往往需要多種器官的共同參與,如:看一看,聽一聽,聞一聞,摸一摸,嘗一嘗,等等。我們在引導學生觀察時,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一、善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小學生寫作文大多數喜歡寫所謂的大事情:寫事,非驚天動地的就不值得動腦筋;若寫景,非天下奇觀不動筆;寫人物就得做出一番豐功偉績……當然,我并非說這些事情不能寫。但生活中,我們經歷的大多是平凡而又渺小的事情。例如: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一只小鳥,一件小事,一個朋友,一點感想,心中的一點小秘密……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處于幼稚的發展初期,認識生活的能力還比較弱,知識閱歷也膚淺,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時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平凡生活入手,從點滴小事開始。? 記得,有一次,我布置的作文題是《我的媽媽》,同學們都說媽媽沒什么可寫的,她每天都做著瑣碎的家務活,沒在工作上干出一番業績,也沒有做出高尚的大事情。有什么可寫的呢?我沒有駁斥大家的意見,而是啟發大家細細回想媽媽一天的生活狀況。不久大家積極舉手,踴躍發言,有的說媽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有的說我每天上學都穿著干凈的衣裳,有的說媽媽每天都給我做一大桌可口的飯菜……
我再次啟發,回想媽媽曾經做過的讓你感動的事。很快,一雙雙小手再次舉起:“有一次我生病了,媽媽背我去醫院”“一次下雨了,媽媽為我送雨傘”“一次我奶奶不小心腿摔骨折了,媽媽天天照顧他”……是啊,“瞧,你們的媽媽多么偉大,難道你們不為有這樣偉大的母親而驕傲嗎?”此時大家再不會抱怨沒話可寫了,一個個低下頭,只有筆在紙上沙沙的聲音不斷地傳來。
二、堅持把定向的觀察與隨機觀察有機地結合起來
所謂定向觀察,就是要根據寫作的要求,有目的的組織學生開展參觀、游覽、調查訪問等活動,通過定向觀察,讓學生獲取寫作素材。所謂隨機觀察,就是要求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要求他們凡遇到新鮮的感受,要及時地記在專門的觀察本上,為他們的寫作提供廣闊的智力背景。低年級時,我每天都會讓他們寫一兩句話,可以是一件小事,也可以使家里面的一件家具,或一個人的外貌,一個好笑的笑話。為了寫好這幾句話,他們每天回家必須留心觀察,看看有什么可寫的。他們發現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頭腦中的材料也就越來越豐富,中高年級以后,我要求大家寫自己想寫的事情:一個小秘密,一次挨打,一段感想,一臺電視節目的感想……在長期的觀察中,他們的精神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寫作時自然會文思如泉了。
三、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補充,以便更充分的認識生活
學生各自的觀察,都是按照個人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進行的,這樣獲得的素材雖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但不乏粗疏和片面。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開展匯報交流會,達到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的目的。每周我會抽出一節課,就某一方面的素材,開展匯報交流會,例如就描寫春天的景物,我們開展一次口語交流,大家一個個發言,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特征一一細說。不對的予以糾正,好詞佳句給予點評,讓大家記錄下來。這樣一節課下來,所有同學都對春季了如指掌,相信長期以往,好文章一定會出自你的筆下。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學科的重中之重,也是廣大語文教師普遍認為的最難點,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捧出一顆心來,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們留心觀察周圍的點點滴滴,他們一定能妙筆生花。
課題名稱:《小學中高段習作生活化教學的實踐研究》
課題編號:(合教【2018】1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