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默
一、關于“1+X”聯讀
“1+X”聯讀教學中的“1”指基于教材內一篇課文,根據聯讀議題,加上“X”,即與課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與傳統的單篇課文教學相比,“1+X”聯讀教學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容量和閱讀空間;通過比較、對照,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習得閱讀方法,提高鑒賞力;實現與文本信息聯結,使閱讀的觸角伸向多角度、多視點,讓閱讀更有深度。
“1+X”聯讀教學是通過發揮語文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將大量的課外閱讀納入課堂,從而改變語文教學方式。
二、關于議題
以“1”為本,如何選擇“X”,如何實現“1”和“X”的聯動?關鍵就在議題的選擇。好的議題,給予學生思考空間,讓學生在空間內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充分與文本對話,從而形成獨特的見解。發掘“1”的一個典型特征,可以是內容的角度,可以是表達特點,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某種觀點等,即為“議題”。再圍繞議題選擇有相同特征的“X”文章,形成聯讀。議題可根據“1”的文本特征,從許多角度來選擇,如:
(一)著眼于描寫內容或主題的一致性
如都是描寫了母親,贊揚了母愛的偉大。聯讀時,引導學生通過品讀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發現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來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質。
(二)著眼于描寫對象或內容的相對性
有時,我們為了進行區分一些共性之外的個性特點,需要進行比較閱讀。這樣的議題讓學生在“同”的前提下學會求異思維。
(三)著眼于文章寫法上的相同之處
文章的結構安排上多次出現反復?伏筆鋪墊的作用?運用了“借物喻人”的寫法有什么好處?這些對學生來說往往是難點。但當我們有意識的把具有類似特點的“X”與“1”聯讀,難點反復呈現,反復訓練,也許難度就降低了很多。
(四)著眼于相同作者
同一個作者在不同體裁的作品中語言風格的感受,同一個作者借不同的事物表達相同的感情……在對比閱讀中了解文本,更走近作者。
(五)著眼于相同的文體
具有相同文體的“X”作為補充,會對這種文體的學習更加有效。如學習詩歌,我們可以選擇同題材、同主題、同作者的詩歌來探究詩的共性,讓學生把握詩歌這種文體所具的特征。
以上這些角度因為與“1”的某種共性補充出現,豐富了閱讀的內容,強化了學生對某一方面知識的領悟,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語文能力。
三、“1”在不同議題下“X”的內容選擇
相同的“1”,即同一課題,因為議題選擇的角度不同,可以呈現出許多“X”的選擇可能性。也就是同一篇課文,根據其本身的文本特點,有許多種聯讀方式的設計。本文將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桂花雨》為例,淺談聯讀文本可變量“X”在不同議題下的幾種選擇設計。
(一)著眼于主題——思鄉
《桂花雨》是一篇記事抒情散文,作者主要回憶了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字里行間彌漫著作者淡淡的思鄉情懷和對故鄉美好生活的懷念。琦君的另一篇散文《月光餅》,寫小時候中秋節吃月光餅,搜集餅上的五彩畫紙以及與表姑因為月光餅爭吵又和好的故事,表達了她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對故鄉的深深眷戀。抓住同是“思鄉”的主題,聯動兩篇文章。通過比較,發現思鄉情分別通過“桂花”和“月光餅”來表達,借不同的物,抒相同的情。
(二)著眼于文中“人物”——母親
《桂花雨》中琦君寫到母親三次:母親要收桂花送給鄉親;母親和我搖桂花樹;母親總說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香。聯讀《粽子里的鄉愁》和《團圓餅》,三篇文章琦君都在回憶童年往事,三篇文章里,都出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人——母親。可見母親在琦君心里的分量以及對她的影響之深。再出示琦君幾篇文章的題目就可見一斑:《母親》《母親的書》《母親的金手表》《母親的手藝》《母親的偏方》……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從三篇文章的聯讀中雖感受到母親的形象,但還是無法將母親的全貌展現在大家眼前,只有走進琦君的書里,你才會看到更立體,更豐滿的母親形象。此時推薦閱讀散文集《母親的金手表》,從“1”到“1+X”再到整本書閱讀。學生不僅更了解琦君,了解了母親,同時,也會看到在琦君童年印象里形形色色的其他人,豐富有趣的其他事。
(三)著眼于情感表達的寄托——桂花
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寄存了琦君對故鄉太多的回憶。那桂花樹上有親人與鄰里一張張熟悉的笑臉,那桂花樹上有一幕幕深入骨血的熟悉的生活場景。借著寫桂花,表達了“故土情結”。所謂“月是故鄉明”,這種情結,在許多遠離家鄉的游子心中都有,《月是故鄉明》季羨林;《故鄉的云》林紅賓;《家鄉的橋》鄭瑩;《水墨菱塘》吳建。這幾位作家又是把滿懷的思鄉之情寄托于何物?
再看“桂花”,除了表達思鄉之情,這個意向還被用來抒發哪些情感?桂花在我國古代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中秋節時,民間有做桂花月餅、桂花糕的習俗。在古代,桂花還是友好和吉祥的象征。戰國時,燕、韓兩國就以互贈桂花表示友好。據《晉史》載,晉朝郗某對策考第一。武帝問他,他回答說:“臣今為天下第一,猶猶桂林一枝。”應試及第稱“折桂”,即由此而來。再如“蟾宮折桂”典故的由來,含桂花的古詩名句等,這些內容的聯讀都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豐富了閱讀體驗。
(四)著眼于寫作特點——桂花香的反復出現
細讀課文,不難發現課文一共五次寫到桂花。第一次“可是桂花的香氣,太迷人了。”第二次“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第三次“我喊著:‘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第四次“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第五次“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這樣的寫法不重復啰嗦嗎?引導學生發現多次描寫起到的強調作用,明白多次寫到桂花是為了借桂花表達思鄉情緒。而且這是一篇散文,五次對桂花的描寫散落在課文中,將它們串聯起來更巧妙地讓人體會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這樣反復的手法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就有不少《小蝌蚪找媽媽》《生命 生命》《地震中的父與子》等,通過回憶比較,喚起已有經驗,感受反復寫法的不同作用。
“聯讀”促進課內大量閱讀,它突破了課內只學一篇課文的模式,以“1”帶“X”,甚至是多篇“X”或整本書。對于同一篇課文,不變量“1”在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學情靈活選擇聯讀的“X”選文。這種靈活的選擇,使得閱讀內容多元化,閱讀視角多樣化;使得學生眼界更開闊,思想更活躍,從而提升文學素養;實現學生與文本信息聯結,習得更多閱讀策略,使閱讀更有深度。
【參考文獻】
曹鴻飛. “1+X”聯讀:創新課文“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