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圣潔
【摘? 要】好的課堂問題是成就一節好課的關鍵所在。本文基于初中語文部編版教材,結合課堂實踐,談談課堂提問中對于問題角度、深度、廣度的把握,以期對一線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有所幫助。
【關鍵詞】部編版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課堂提問
賴瑞云先生曾提出,課堂需設計“四好”,即好的課堂問題、好的課堂活動、好的教學步驟(教學流程、教學組織)、好的教學語言。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好的課堂問題。課堂問題的設計,直接關系到課堂活動能否自然生成,教學步驟能否順利進行、教學語言能有效輸出、教學效果能否真正實現。故此,本著設計好的課堂問題,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學習體驗,我從提問的角度、深度、廣度來試著設計課堂問題并推向初中語文的課堂實踐,從課堂反饋效果談談感受。
一、提問的角度
備課需備三點: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其中,教材、教法可靈活設計、充分準備。唯學生較難預知,讓課堂充滿了未知與挑戰。恰是這種未知與挑戰創造了課堂趣味。事實上,課堂趣味是一節好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問角度的設計就其關鍵的一步。既與學生有關,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興趣為目的,提中的角度可根據班級學生知識水平和性格特點提前做設計。一節課中提問的角度可多但不能雜,要環環相扣。當然,也可以側重一個提問角度,教師好操作,學生易接受。
如下例:
《植樹的牧羊人》教學實錄節選
師:牧羊人在這里創造了什么樣的生活吸引了我?請大家默讀3至6段。
生1:“原來是一個牧羊人……懶懶地臥在滾燙的山地上。”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
師:有一類詞特別適合表現牧羊人的這樣幸福、舒適的生活方式。哪一類詞呢?
生(異口同聲):疊詞。
師:疊詞讀起來有什么感受?
生3:有音律美,朗朗上口。
……
師:我們繼續用文中的疊詞來品讀牧羊人的形象。
生4:他一顆一顆仔細地挑選起來。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壞的橡子分開。
師:他用虔誠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生命。這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
……
以疊詞作為問題的切入角度,貫穿全課,既結合了學生小學的知識點,由淺入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又環環緊扣地找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如涓涓細流般讓學生感受到了牧羊人做的貢獻不僅僅是物質廢墟的重建,也是心靈廢墟的重建,切實地達到了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育目的。
問題角度還可以從讀者的角度去設計,老師讀了之后的感受,學生應許會有相似的感受,就可以把這個感受設計成問題,穿插在課堂里;也可以從啟發者的角度去設計,預估班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設計好的課堂問題。
二、提問的深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逐步加強。初中的課文不難讀懂,學生拿到課本初讀之后,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思想感情是比較容易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不必要針對學生已知的知識進行提問,也不必要針對過于晦澀深奧的知識進行提問。提高課堂效率,形成高效課堂的前提就是教師對知識本體與學生個體的充分了解,從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吃得飽”。
比如,《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新課導入時,我拋出問題1:你最早讀這篇童話是在什么時候?果不其然,同學們紛紛說,早就讀過了,有的是在幼兒園時期,有的是在小學。這種情況與我備課時的預設一致。在讓學生概括了故事之后,我提出了循序漸進地提出以下四個問題:
1.皇帝是一個怎樣的人?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誰說了假話?分析原因。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誰說了真話?分析原因。
4.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個角色,你會怎么做?
這四個問題環環相扣,從分析人物形象到分析人物心理再到領悟文章主旨,體現了問題由淺至深,由簡到難的設計原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氣氛熱烈。
像《皇帝的新裝》《帶上她的眼睛》這類內容有趣,但意蘊深遠的課文需要教師在問題深度的把握上下下功夫。把時間過多地花費在概括內容上,是否真的有必要性?需要我們去深思。
與此同時,把課堂時間過多地花費在超越學生閱讀經驗的內容上,是否有其必要性?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梁實秋的《鳥》。學生可以理解作者對愛鳥的聲音、愛鳥的形體,唯難理解愛鳥的悲苦。這與寫作背景有關系,但超出了部分學生的閱讀經驗,所以,個人認為,對于愛鳥悲苦的問題設置可根據班級學生的知識程度做出調整。
三、提問的廣度
自讀課文的講解常常會讓一線教師頭疼,原因是考點少,而且一課一課時,可講的知識點自然而然地少了。然而,從增強學生的自讀能力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閱讀要求來說,個人的閱讀感受是必要的。如我們能善加利用這些課文,多設置體驗式、開放式題目,在課堂上形成頭腦風暴,可以行之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提升其對美文佳作的欣賞能力和閱讀興趣,從而提升個人閱讀品位。
自讀課文的課堂上,問題設計不在于多,在于精,在于有啟發,有互動,有感悟,有收獲。這都取決于問題的廣度。比如《昆明的雨》,辭藻優美,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可以從朗讀入手,評析交流優美句子,感受風景之美后介紹汪曾祺先生,提問:作者只是為了抒發對昆明雨季的思念嗎?顯然不是,作者還在懷念青春,懷念在昆明度過的歲月與生活。他在昆明的七年生活收獲了與沈從文先生的師生之情,收獲了友情,甚至收獲了愛情!學生的注意力從昆明的美瞬間轉移到了汪曾祺的文上。教師順勢介紹汪曾祺的作品,并在課件中加入汪曾祺的優美散文選段,布置閱讀汪曾祺作品并交流心得的作業。整節課以讀(朗讀、閱讀)代講,讓學生獲得了一種美的體驗。
再如,講解《美麗的顏色》時列舉居里夫婦一生殊榮,閱讀《居里夫人傳》節選后提及傳記的特點。講解《回憶魯迅先生》時剖析當時的社會背景,魯迅先生對蕭紅夫婦的幫助,對有志之士的幫助,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魯迅其人,從而愛上魯迅的作品。
當然,提問的廣度在精讀課文、作文教學、綜合性學習中同等使用。文中僅以自讀課文為例,談談感受。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拋出一個問題,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思考;解決一個問題,是為了促進學生的成長。本著讓課堂自然有序地生成,幫助學生更快樂地閱讀的目的,課堂提問需握好角度、深度、廣度。
【參考文獻】
賴瑞云. 文本解讀與語文教學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