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友森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語言不但包括“語形”,還包括“語意”。“言”的源頭是“意”,是受“意”決定的。唯獨將“意”感受到,方可將“言”理解,方可統一“語形”和“語意”。就像是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的:“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上站著讀者,那邊的橋上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以此促進他們語感能力的提升。
一、在品詞中提升語感能力
把祖國的語言文字熟練掌握并且能進行準確運用便是語文學習的目標。怎樣才能掌握的很熟練并且進行準確運用呢?之所以在品詞的時候要將詞語的意思準確的理解,將它們運用的精妙體會出來。是因為詞語是作為語文大廈的基石而存在的,于是品詞變成了重要的學習途徑基本。語文從不死板,是很靈活的,要依據語言環境確定詞語意思便是語文靈活性的具體表現。所以,只有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才能將詞語的意思準確理解了。
例如,在《廣玉蘭》這一篇課文中,作者是這樣描寫廣玉蘭的:“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遠遠看上去,一株廣玉蘭就像是一個數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這是《廣玉蘭》一文里的一句話。此處的“數世同堂”與句子聯系起來去理解便是“各種形態的花開在那一株廣玉蘭上面,有的含羞待放,有的才綻放開,還有的盛開著,也有些已經敗了,就如同幾代人在一起生活著”。要是只將其理解為“幾代人生活在一起”便理解的不夠到位。精確的使用詞語到了一定的境界便會被稱為“精妙”。在對“精妙”的詞語使用時便會產生出“舍我其誰”的自信,產生出“添一分則肥,減一分則瘦”的無法商量的霸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千古名句里對“綠”字的運是一段經典。而更甚的是被譽為千古佳話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里“推敲”的典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對這個詞語進行品析,就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語感能力的形成。
二、在比較中提升語感能力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語言進行感悟的形式是比較,這被稱為對語言的剖析,是一種置身于語言之外而去看語言的方式。在進行比較的時候,把視覺沖擊的強烈和認知矛盾給予學生,使學生能更好的將語言的韻律體味到,從而將語言的魅力感知到,對作者的寫作方法有所了解等。
例如,在《船長》這一篇課文中,作者對哈爾威船長和洛克機械師、奧克勒大副兩人之間的對話進行了描寫,在描寫的過程中,有些將提示語省去,有些便只是一個詞。那個時刻危機的情況被簡短的對話反映出來,將哈爾威船長的果敢折射出來。在教學對話的過程里,學生便會在我的引導下在語言文字上把目光聚集起來,在“如何寫”的角度上對對話描寫進行理解,將船長的自信果敢感受到。我修改了文中的對話,以便于學生能更好的體會對話的妙處,我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進行比較。在不斷比較的時候,學生會體會到:這個時候的情況是很危急的,所以作者要全都去掉提示語,把這種急迫的氛圍利用惜墨如金式的簡短語言形式很有力地渲染出來。
以上案例中,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了解語言描寫必須得與人物性格符合、與事情的發展符合,從而有效的將學生理解人物語言的能力提升。
三、在品句中提升語感能力
漢字便如同一個神奇的魔方,通過不一樣的排列組合將意思迥異、含義深奧的文本呈現出來。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對一個個詞語進行關注,更重要的是要對那些看起來淺顯易懂卻蘊含著豐富內涵的句子進行關注,利用句子將人物的特點感知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揣摩出來,一直到把文章的思想讀懂。
例如,在《半截蠟燭》里作者描寫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與忽然闖進的德國軍官進行斗智斗勇,巧妙周旋,而且最后將情報保全了的參與了秘密情報傳遞工作的伯諾德夫人母子三個人。在情節上,文章生動緊湊并且環環相扣。作者準確的的將場面把握住并且非常細膩的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活動,令人著迷。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我緊緊把握住“從容”這一詞,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產生質疑:“為什么敵人都不再讓大兒子杰克把蠟燭拿走了,杰克卻還是能這樣毫不緊張地將一捆木柴搬回來呢?”同學們在交流品味的過程中,漸漸地將杰克縝密的心思搞明白:“盡管未能將拿走蠟燭的目的達到,可是還是要把柴搬搬,總要裝裝樣子。要不然,會引起敵人的疑心。如果讓敵人起了疑心,就更加難以保住情報。”緊接著,把“默默”這個詞把握住讓學生將想象展開:“這個時候盡管杰克沒有說一句話,看起來非常的平靜,可是他內心深處就像大海一樣波濤洶涌。他是怎么想的呢?”有一些學生說:“事實上杰克內心是很焦急的,火很快就會把金屬管燒到,他很害怕會將情報暴露。”另一些學生說:“很有可能是杰克想到要是情報被暴露了,后果不堪設想,不但無法將自己一家的性命保住,更甚的是可能會對戰爭的成敗有影響,從而將國家的命運影響到。”還有一些學生說:“盡管杰克沉默的坐著,不過他卻一刻也不停地思考,他在想到底能不能在最后時刻將情報保住。”也有一些學生說:“盡管杰克很焦急和擔心,可是在他臉上卻毫無這樣的表現,他鎮定到就算大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很厲害。”學生們之間的交流很合情合理,同時又能后準確到位的品味課文。到了這里,不需要教師再對人物特點進行講解,人物特點已經在學生的腦海里有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事實上,語文是非常有“嚼頭”的一門學科。要是教師能將學生帶著在語文課堂里認真咀嚼,則會讓課堂里濃濃的語文味飄溢出來,將會大大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