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艷敏
市教研室舉行習作課教學比賽,我選中了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習作7》作為教學內容。《習作7》是“日記訓練”,要求“回憶一天的所見所聞,選擇一件最有意思的事,寫一篇日記”。雖然這是語文教材第一次安排日記教學,但對于三年級學生而言,習作的難點并不是“日記”本身,二是日記表現的內容。于是我決定選擇學生喜歡的游戲“吹泡泡”作為載體,調動學生的興趣,啟迪思路,最后揭示日記的特點和格式。于是,我首次根據自己設計的教案試教。
一、體驗吹泡泡的快樂
1.老師演示吹泡泡游戲。
2.學生自己進行吹泡泡游戲。(師隨機拍照捕捉鏡頭。)
二、交流活動過程
(一)討論怎么吹出泡泡的
1.說說你是怎么吹出泡泡的? 用上“先……再……然后……”這些詞把吹泡泡的過程完整有序地說一說。
2.同桌交流這個有趣的過程。
(二)說說吹出來的泡泡
1.你吹出了什么樣的泡泡?讓你想到了什么?
2.指導說話:“圓圓的泡泡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指名說說。
(三)說說別人怎么吹泡泡
1.展示現場抓拍的吹泡泡鏡頭3—4個,指導說話:從哪兒看出他很開心?
2.指導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說說同學們吹泡泡時的表現。
(四)想象泡泡會飛到哪里
假如現在你就是那調皮的小泡泡,隨著風兒飄呀飄,飄向了遠方,你會飛向哪兒,又會干些什么呢?
板書:飛向? ? 飛向? ? ?飛向
三、學生構思,完成初稿
1.師:同學們,如果想把這快樂的瞬間保留下來,有什么辦法呢?
(寫下來。)
說到這兒,老師不禁想到一個小故事。說古代有個大文豪叫王勃,他寫文章都要用被子捂起來思考,思考好了把被子一掀,一揮而就。今天,讓我們也來學習大文豪王勃,一分鐘靜思之后,爭取一揮而就。
2.出示參考開頭“吹泡泡游戲在快樂的音樂聲中開始了……”
師:老師給大家開了頭,大家可以接著往下寫。寫的時候注意三小點。(1)不要打斷別人思路。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可以空著,課后補上。(2)寫一行空一行,便于修改。(3)一刻鐘寫完,一氣呵成。
3.學生草稿。
四、交流評議
1.師:剛才,我看這位同學完成得較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他的快樂。
2.提出讀和聽的要求。
3.你覺得哪兒寫得好,有什么建議?
4.師表揚激勵。
五、出示例文,比較句式
1.出示例文找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2.比較句式。感悟怎樣寫出“趣”?
六、學生修改、匯報
1.修改習作。
2.交流修改后寫得好的句子。
三年級是習作起步階段。起步階段的習作教學對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習作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本次磨課,我深刻體會到起步階段的習作教學不能好高騖遠,急于求成,要把保護習作興趣放在第一位,關注學情,降低難度,要給學生以信心。
首先,目標定位要“低”
由于各種影響,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孩子自己就有一些畏難情緒,有些怕作文。給他一個臺階,正好降低了難度,給他們以信心。這個臺階首先是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教給一些方法。在具體操作上,三年級習作教學首先是想著法子讓每位學生不怕作文,愛作文。初次試教,我設定了兩個目標,通過試教發現無法達成,于是在第二次試教時果斷進行舍棄,只圍繞“寫清活動的過程”展開教學。正如語文教育專家周一貫先生所言:“小學語文教學需要眼睛向下,重心放低,老老實實地為孩子服務。”因為目標定位恰當,絕大部分學生有能力完成,所以學生學的輕松、有趣。
其次,活動體驗要“豐”
心理學告訴我們:“具有學習興趣的學生,會把學習看成是內心的滿足,不是當作負擔。”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既要從內容入手,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有話可說,又要注意教學手段、方法的趣味性。本節課的前兩次試教,我將重點放在了“作前指導”和“作后評講”上,而把最關鍵的習作前的活動設計淡化了,造成說和寫的蒼白。第三次設計,我增加了活動的次數、形式,學生體驗豐富了,學生的興趣和創意隨之而來。
再次,指導過程要細
當前的習作教學有一種傾向,就是淡化作前指導,鼓勵學生有創意的表達。這樣的理念并不錯,但要看學生的習作能力。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作文,如果一味放開,絕大多數學生只會迷失方向,不知所云,只有進行細致的寫法指導,掌握基本的習作方法,才能為日后的創意表達奠定基礎。這次習作課,為了讓學生知道如何寫清活動的過程,教者指導的很細致,重點圍繞“自己怎樣吹?”“吹出的泡泡怎樣?”“泡泡會飛向哪里?”“別人是怎么吹的?”組織教學,雖然,學生的作文中有些詞句是雷同的,寫作的順序也是大同小異,但總比那種無話可說要強很多。
最后,習作評改要“導”
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批改作文,學生看評語”的現象。這樣,學生不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鍛煉,還會錯誤地認為修改作文是教師的事,養成寫完了事的不良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極為不利。我在本課作文教學中重視作后的及時評改和評改方法的指導。在點評第一篇習作時,教者以身示范,教給方法,并讓學生在點評第二篇習作時嘗試運用,這樣的扶放結合,能有效引導學生品出味道,看出得失,推敲出結果,培養了學生的習作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