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摘? 要】近年來家校合作教育在我國已逐漸發展,成為學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科技的智能新潮不斷涌進,學校管理的責任邊界不斷泛化,通過移動聊天群或者教育APP平臺,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包括體育作業等,使得家長忙乎工作之余轉戰學生作業練習,很多家長發現以前的批改作業以及檢查作業等等問題,都似乎理所應當地轉移到家長身上,因此我們不禁疑問,家長參與的家校合作責任邊界究竟我如何在規范,如何才是一種合理性的體現。因此我們應構建家校責任共同體,規避家校合作中出現的教育邊界問題。
【關鍵詞】??家校合作? 責任共同體,網絡平臺
家校合作最先發展于發達國家,其從起源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隨著世界全球化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到來,在教育領域,家校合作教育倡導的教育現代化、教育科學化、民主化、合作發展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趨勢,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利于解決學校體制的過激,家校雙方互相矛盾化的危機問題,提高學校管理效率,教育質量,教育效益等,推動學校管理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優質化教育,以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目前我國的家校合作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尤其是一些高考熱門的地區,教育幾乎是家家必談話題,并且甚至有的家庭條件允許給學生報各種補習班學習奧數和英語等課程,上藝校學習鋼琴和繪畫課等特長,從此教育在我們的認知里不再是學生接受的教育這一層簡單的理解意義,引用Robert M.Hutchins(羅伯特·郝欽斯)先生的話,只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才能蘊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一個有藏書并且有交流尊重學習的地方。這句話也包含了我們的教育不僅在學校也在家庭教育,如果是一個家庭對教育的理解只有學校教育這一層意義,那么對于一個過去平凡的孩子,把他送到學校完成必要的九年義務教育,也只能緩解其暫時對孩子教育造成不利影響,而無法完全克服社會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因此,家校合作教育在今天看來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根據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生活水平來看,在家庭自身經濟條件允許,著力培養下一代教育更有可能實現,但如何開展家校合作教育,對家校雙方的教育行動是否有相應的責任和邊界制度來制約,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目前網絡平臺中家校雙方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家校雙方對合作教育意識較弱
家校雙方在無意識地推諉合作教育任務現象。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從古代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教育作為一項社會事務,承擔著傳遞社會生產勞動的經驗,促進下一代的成長的重要任務。從內容上講教育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等,從承擔的主體來看,應該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者。一位學者早年所作田野研究中發現,在一所普通高中,家長認為教育指的即是學校教育,為了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而忙碌于工作,并且對孩子的教育是種功用教育的體現,只需要教導孩子好好讀書,勤勉努力,拿到好名次考上好大學等等。同樣,學校也處于一種應試教育階段,只為應付上級督查,提升學校升學率等普遍現象。不僅如此,我們在網絡上搜索家校熱點話題時,也了解到很多這樣的案例問題,在互聯網盛行的大數據視野下,我們發現新一代的家校雙方對孩子的共同教育似乎依然停留在應試教育水平上,忽略了其他方面重要的教育,于學校教育來說,學習知識就是主要任務,于家庭來說,并沒有從深度和廣度上與學校就孩子的教育進行合作。例如在中小學家長中尤其明顯,很多家長見到老師,特別是班主任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老師,我的孩子就交給您了,您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我都感謝您……”即使有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有所作為,但基本上是從父母關愛孩子、履行倫理責任的目的出發,是在“相信學校教育”的基礎之上而采取的額外措施。如一些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子女有更好的前途,千方百計地在家輔導孩子學習或送孩子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培訓班、特長班,但這種關心孩子學習的行為從性質上說都屬于個體自發的、履行倫理責任的現象。學校及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沒有為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提供便利,家長權利意識淡薄。盡管很多學校有定期召開的家長會,甚至有固定的家長委員會等常設組織,但它們要么是家長接受教師“訓斥”的場所,要么純粹是一種擺設。
(二)家校教育權責劃分不明,邊界模糊
我國的家校合作自上世紀以來一直以學校為主體,對于家校合作的責任邊界劃分并未做出相關指導,如:在2004 年由全國婦聯、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全國家長學校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家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長學校在家校合作中對于提高家長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目前的家校合作政策法規大多停留在宏觀指導層面,對于學校和家庭的職責規定不夠明確,未區分學校與家庭各自的權利和責任,以致于兩者在教育責任沖突和重疊的“真空地帶”出現責任的分散和分離,難以達到共同育人的效果。因此現在的網絡平臺中,就產生了我們說的家庭教育變相成為學校監督學生作業的工具,把老師的群消息當成對家庭教育的要求和指令,使得很多家長產生迷茫,作業成了家長和孩子共同的任務,教師本應批改檢查的作業任務轉移到家長身上,學校的職能正在一步步越界轉移。而家長承擔了一系列的學校教育,也在一步步跨越教育邊界。
(三)家校共育流于形式,家校雙方出現互相推諉責任現象(教師與家長雙方逃避責任)
首先,目前國內的傳統家校合作教育方式主要有家長委員會、家長會、家校教育活動等,在這些活動中,我們發現組織與領導主力依舊是學校,家校雙方缺乏合作的意識,學校往往舉行這類教育活動是為了向家長宣告和展示學校教育成果,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家校共育意義,使得家校合作的教育行動大多流于形式。如:學校每期召開一次或幾次家長會,主要目的是班主任向家長們匯報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在學校的表現等,只有少部分家長會私下詢問班主任學生在校的具體情況。其次家長委員會作為家長意見的決策機構,也存在一定弊端。很多學校認為家長委員會的成立并沒有實質性的法律規則來約束,僅僅作為一個家校中介咨詢問題機構,沒有保障性。其三,由于家校雙方職責邊界不清,在學生成績不理想時,往往學校把過錯歸因于家庭教育,沒有良好的教育習慣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產生。而家長把責任歸因于學校的學習教育方法或者方式不對,導致學生得不到理想成績。這樣的現象還有很多,目前的家校合作誠待解決厘清責任于邊界。
二、基于網絡平臺的家校共育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校雙方自身背景導致缺乏正確的家校合作觀
在學者劉翠蘭對山東省D市城區中心小學的調查研究中,其分別對家校雙方的職責意識,合作意向,合作內容等具有一定意義家校共育行為進行研究發現,家校溝通方面很少,一部分家長自身工作原因,尤其是流動人口學生家長,還有一部分家長因自身文化水平較低,與老師交流有自卑心理,因此不愿與學校進行溝通了解孩子情況。同時這類學校,我們也發現,他們對于學校就是權威的認識有相當一部分,普遍有學校引導,接受學校的各種信息通知,督促孩子學習等,但幫助學生所在班級完成某事物和協助班級活動等都顯得比較難以理解,認為這些都屬于學習的工作,并沒有真正有意識地參與到高層次的家長參與的家校合作教育行動中來。
(二)學校教育出現職責的錯位,家校雙方出現教育職能僭越,缺乏科學的家校合作指導
學校教育的責權邊界僭越。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學校與家庭的溝通變成了微信群或者QQ群等聊天工具,在更發達的城市,還有遠程教育和家校通APP的學生學習輔助工具。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工具,家長與老師們往往都分不清楚,學校對孩子的教育底線和主要任務在哪兒,通過網絡熱點微博關于家校問題的反映,有以下幾種現象,其一,家長變相作為學校教育工具使用,我們發現學校老師在群里最多的話語就是要求及指令,家長被要求聽孩子課后生字,錄像制作手工視頻等等一些任務。其二,家長對學校教育產生依賴性,使原本的家校合作“變味”。當老師在群里發出一個消息后,家長會積極完成,并且攀比嚴重,比較熱點的是上海浦外二小的家長委員會選拔事件,學校的介入讓原本成立家長委員會的意義蕩然無存。其三,缺乏科學的家校合作政策或者法規來指導家校合作,引領家校合作往比較規范的方向發展,正是因為沒有合理的規劃家校雙方在教育孩子中的職責與邊界,才導致學校盲目地在微信群和作業幫等軟件里,布置更多作業,在無形中捆綁家庭需要為孩子的課后作業付出更多的時間,間接地轉移作業的主體。
(三)教育與環境問題,家庭教育的價值取向,在社會變遷中教育行動者的功利主義教育訴求
在家校合作中,由于學校和家庭在處理教育工作中,職責功能出現相互重疊導致責任于邊界沖突,雙方意識不到邊界在何處的情況下,往往教師會把更多的教學日常工作和利益關系轉移到家長身上,久而久之,家長會認為教育是教師完全掌控,需要許某種利益或者便利給予教師,產生這種狹隘的價值觀。
三、樹立正確的家校合作觀,構建家校教育責任共同體
要實現有效的家校合作,保持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教育互動關系,就要構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共同體,特別是在網絡平臺下,一點點小小的問題可能會被無限放大,因此在樹立家校責任共同體前提下,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家校雙方應樹立好家校合作責任理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的責任共同體,以確保對青少年形成教育合理,促進其全面發展。二是,家校雙方在職責邊界問題上,應該“涇渭分明”,對家校雙方各自的職責及權限進行規范化管理,制定細則條例。三是,針對從校內到校外的教育管理方面,構建家校網絡新平臺,建立規章制度,進行合理規范和約束教育行為。
【參考文獻】
【1】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41)
【2】梁明月.家校德育責任關系研究——德育責任推諉現象透視,2014(6)
【3】霍國強.家校合作的雙重指向及其整合研究【J】.教育探索,2015(7)
【4】徐建華.從家校合作的視角關注學校改進【J】.教育科學研究,2010(2)
【5】劉翠蘭.城市化進程中家校合作現狀的調查研究——以山東省D市城區中小學校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35)
【6】黎平輝,鄧秀平.從個體倫理責任的踐行到公民權利的蘇醒與均衡——對社會轉型期我國中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思考,2012(22)
【7】潘小芳,郭瑞迎.責任分散理論視域下家校責任共同體的構建【J】.教學研究,2017(18-22)
【8】李茹瑩,曹輝.教育“ 碎片化”背景下家長、學校和國家的責任擔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5(12)
【9】劉利民.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邊界【J】.中國教育學刊,2017(7)
【10】蒲蕊,李子彥.家長參與學校治理的困境及其解決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