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有經濟學者說,2018年的全球經濟表面上“繁榮靚麗”,實則“暗流涌動”。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對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構成嚴重挑戰,地緣政治斗爭依然緊張……無怪乎有人說,2018年也許是過去10年最差的一年,但也可能是未來10年最好的一年。
即便如此,中國的經濟發展仍取得了可圈可點的成績。總的來看,2018年國民經濟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不過,我們也應認識到,中國離發達經濟體門檻仍遠,復興仍在路上。與此同時,中國的周邊,東盟各國從自身發力推動經濟穩步向前,并且,在中國和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雙重作用下,東盟經濟在未來將會呈現更多亮點。
2018年正值“一帶一路”倡議推進5周年。這一年,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成績,在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合作中獨占鰲頭。雙方共同的需要和利益逐年增多,合作呈現全面、深入、密切、活躍之勢。展望2019年,中國—東盟的合作將在原有基礎上,行穩致遠。
2018年,中國進出口總值再上新臺階
2005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2010年,超過20萬億元人民幣;2018年再創新高,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的歷史高位多2.7萬億元人民幣。
對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全面增長
“一帶一路”合作共贏成效顯著
2018年,中國對前三大貿易伙伴歐盟、美國和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7.9%、5.7%和11.2%,三者合計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41.2%。同時,從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在“一帶一路”倡議5周年之際,“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愿景轉變為現實,成果豐碩。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同比增長13.3%。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在持續釋放,成為拉動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東盟的合作交流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從官方到民間,從政治、經貿到人文等諸多領域,雙方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共享著“一帶一路”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成就。
2018年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東盟國家經濟發展取得亮眼成績
2018年,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6%,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這個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居首位,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中國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并且按總量看,這是中國GDP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經濟總量穩居全球第二位。但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速的放緩也不容忽視,6.6%的GDP同比增速創下了28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中國周邊的東盟各國發展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績。柬埔寨以7.3%的GDP增速榮登東盟10國GDP增速榜的榜首,越南位列第二,緬甸則排在第三。柬埔寨官方說,這主要是得益于建筑業、成衣業和出口業的強勁增長、農業的中等增長,以及旅游業的強力復蘇。越南則表示,越南經濟提升得如此明顯主要得益于外資制造業。《緬甸時報》則報道稱,雖然緬甸的商業環境仍然是東南亞最弱的,但因為政府開始采取正確的產業政策,所以商業環境正在逐步改善。而且,得益于制造業和建筑業的支撐,預計2019年緬甸的經濟增長將持續擴大。
另外,根據經濟總量進行排名,印尼是東盟10國中GDP經濟總量最高的國家,經濟總量高達1.07萬億美元,是排名第二的泰國的兩倍,呈現出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并存
機電類產品“挑大梁”
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產品互為中國和東盟的出口優勢產品,占據了雙方貿易額的半壁江山。但雙方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競爭。這主要是由于中國與大部分東盟國家有著相似的產業結構,雙方機電產品在貿易市場、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等方面有相當的共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東盟機電產品區域市場的競爭烈度。除了新加坡等少數國家以外,2018年,中國對越南、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東盟國家的機電產品出口均存在貿易逆差。
中國在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主要來源于賤金屬及其制品,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等,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努力,不斷增加在研發和創新上的投入,出口結構不再是以初級產品為主導,而在工業制成品上已經具有優勢。
東盟在資源密集型產業較有優勢
除了機電類產品以外,東盟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礦產品、塑料及其制品、橡膠及其制品,這主要是得益于東盟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長期以來,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東盟在自然資源密集型產業比較具有優勢,在國際產業鏈中一直扮演著原材料供應者的角色。
總體而言,中國與東盟在進出口貿易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雙方發展各有側重點,雙邊貿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中國—東盟貿易發展勢頭喜人,
商品結構持續優化
2014年以來,中國—東盟貿易總額總體穩中向好。盡管雙方貿易總額在2015年和2016年曾有過負增長階段,但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議定書》于2016年7月1日生效,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有效推動了雙邊貿易的發展,達到近年來增速的巔峰值,發展成果和勢頭喜人。
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順差也有所下降。這表明,在全球價值鏈不斷深化和區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都在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優化貿易商品結構,細化國際分工,揚長避短,實現合作共贏。
越南成為中國在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
中國對東盟進出口主要貿易伙伴是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而文萊、柬埔寨、老撾等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較少。這與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地理位置有著較大的關聯。中國在東盟的主要貿易伙伴中,除了越南,其他都屬于東盟老六國(如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有著較為雄厚的經濟基礎,對外貿易比較發達。而越南作為亞洲經濟新虎,近年來發展也極為迅速,再加上與中國山水相連的地理位置,其與中國的雙邊貿易在東盟國家中占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2016年以來,越南對華出口呈現大幅增長,超過馬來西亞成為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