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
近年來,供給側改革作為國內產業轉型改革的重大議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議論和相關學者的不斷探討,供給側改革是我國在面對全球經濟形勢走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金融危機風險的情況下,為提高我國經濟未來發展能力的主動選擇,它既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必然歷史結果,也是我國追求經濟上自我提升和突破的使命要求,更是黨中央對于理論和實際進行結合的歷史性創新,本文通過對中國的當前經濟狀況進行分析,并站在商業銀行的角度對商業銀行在改革中所面對的信貸風險管理問題進行思考,討論了在改革中商業銀行所應當發揮的作用,并提出了幾點關于商業銀行對信貸風險管理的建議,希望能對有關行業起到推進作用。
一、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經濟不斷持續增長,并出現了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增長狀態,而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國際環境影響問題,以及國內宏觀上出現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環境問題,導致出現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黨中央經過詳盡的研究認為主要的原因源自于社會生產的供需錯配,經濟發展體系存在著結構上和體制上的問題,需要進行結構性的改革。供給側改革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大膽創新,其中作為經濟活動中重點角色的商業銀行,該如何調整自身對信貸風險方面的管理能力,是當前有關學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供給側改革中銀行應該發揮的作用
在過去的一段時期中,中國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需求側的“三駕馬車”進行推動發展,即消費、投資以及出口,但卻無法引起供給側的經濟聯動效應,嚴重影響了市場中微觀主體的經濟活性,國家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就是在于對生產要素的配置進行規劃和調整,實行“規劃先行,多規合一”的方法,旨在促進我國經濟能夠得到長遠性發展。商業銀行作為經濟系統中的金融供給單位,應當對自己的戰略地位和發展方式進行重新審核,引導企業自身進行結構性轉型,促進新興中小企業發展。
(一)平衡供需雙方金融供給
以往通過需求端來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主要是對需求端進行刺激,但各個產業都為了加強自身市場競爭力,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為了能夠保持企業的存活進行為了生產而生產的生產活動,而只要產能過剩的企業持續生產,就會將銀行進行貸款上的捆綁,導致進入生產和貸款的死循環。過去需求拉動經濟的方式已經無法發揮出應有的經濟刺激作用,主要存在的問題并非是國內市場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而是源于供給方和需求方出現了對接錯誤的問題。商業銀行應當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以市場導向為主,在市場資金需求上進行供需間的調衡,對資金進行精準投放,對產能過剩的企業進行減少資金投放,促使企業進行內部的轉型,對缺乏資金且有需求市場的新興企業進行更加寬松的資金投放。
(二)幫助新興小型企業、優化供給方產業結構
根據我國官方數據顯示,占據我國企業總數1%的大中型企業占去了商業銀行六成以上的貸款,其余小型企業手中的資金資源少,新興的微小企業和朝陽產業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的問題,而市場中過剩的產能導致各方面產品的物價持續下跌甚至出現惡性的價格競爭,這樣的情況嚴重約束了新興企業未來的市場發展能力和做大做強的能力,商業銀行可以在順應社會產業改革發展需求的情況下將主要的資金從相對落后的夕陽產業轉移至更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中去,對社會供給方產業結構改革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商業銀行應當對內加強借貸業務的審核機制,嚴防一系列的不良貸款,對不規范的融資行為進行打擊,適當減少企業不必要的負債率,引導企業經營內部生產轉型和自身內部力量的崛起。
三、當前商業銀行所面臨的主要信貸風險問題
(一)行業中的國有企業比例過大
由于我國銀行早期的信貸資源大多傾向于向國有企業方面傾斜,通過外部刺激的方式來幫助其進行擴張,在世界經濟危機后我國政府開始進行積極的經濟政策,進一步導致了企業運作過程中產能過剩的現象,所導致的經營能力下降會給銀行帶來大量的信貸風險。此外由于我國大宗能源企業通常為國有企業,政府政策對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評估時往往會造成較大影響,導致國企會得到更多的信貸資源,而當前產能過剩所導致的能源價格下跌會提高國有企業的信貸風險,大宗能源企業是我國供給側改革中的重點對象,也是當前商業銀行在進行信貸風險管理中的主要問題來源。
(二)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無法確保信貸資產的安全性
我國當前商業銀行內部對信貸風險管理的主要問題通常體現在對于信貸業務的審批和監管方面,許多商業銀行的基層分支缺少對信貸投放量進行追求的授信權,所以對風險把控缺乏重視,雖然基層銀行的上級部門具有對應的審批機制,卻無法對信貸業務投放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進行有效了解,無法直觀的進行風險審批。此外,商業銀行在審批信貸業務時通常將重點目光放置在企業的微觀內部分析上,缺乏對企業外部宏觀產業環境的分析,對于相關宏觀經濟環境往往通過國家機關部門的季度性總結來進行分析,其數據有著嚴重的滯后性,無法滿足當前供給側改革和我國產業轉型中商業銀行在風險預警上的水平要求,進而導致信貸風險的存在。
四、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對于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對當前市場中的供需錯配問題進行引導性的糾正
由于我國經濟在供給方面存在著經濟結構和制度不合理的雙重問題,在傳統的企業生產模式中,企業通常為了生產而進行大量融資來進一步擴大生產,而其生產的產品往往和需求之間存在著匹配上的信息不對等問題,導致企業為了刺激消費只能盲目進行降價和降價競爭,在這樣的反復循環中,不僅產品無法匹配到有效的需求,產品的供給有效性大打折扣,更導致了供給方生產環境的生態破壞。故此,銀行應當對“中國制造2025”中的一系列新興產業進行適當的金融支持,引導我國中小型朝陽產業的發展和大型夕陽產業的內部改革轉型。
(二)解決創新型企業融資問題
當前我國政府正在大力實行創新驅動發展的發展戰略,因此對創新技術型企業提供資金,解決其企業設立之初的融資難問題,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需求之一,商業銀行需要對創業金融的服務進行優化和改進,對具有成長潛質和符合政策項目目標的企業作為優先優惠對象,適當地降低這些目標企業再融資時的授信條件和成本,可以說,商業銀行在對大眾創業創新進行支持的同時,也是在為其自身的發展空間做拓展。
(三)信貸風險管理創新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金融風險的種類和數量也不斷增加,且日益復雜多樣,為了能夠提高商業銀行的業務能力,就勢必要及時跟隨市場動向并進行管理制度的創新,對影響信貸問題的內外部資源進行仔細管理,提高風險預警能力和不良貸款的處置效率,主動對政府相關政策進行適應,實現商業銀行自身的運營轉型,企業在展開信貸業務的活動時,也要對信貸的流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實現金融活動和其信貸風險的平衡性,將風險控制做到企業日常業務活動的全程化和全面化,風險的全面控制是對不同體系中的客戶都進行統一的風險管控,風險控制全程化是指在每一個業務環節都進行相應的風險控制。同時銀行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對客戶的服務需求進行深度挖掘,主動提供客戶需求之外的實際服務,在提高客戶服務體驗的同時,提升銀行內部的業務能力和競爭力。
五、結語
在經濟飛速發展,政策變化速度較快的今天,商業銀行對其信貸風險的管理難度也在相應的增加,而相關工作人員和領導者不能只看見其中的風險,更要看見其中的挑戰和機遇,商業銀行應該主動地直面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以供給側改革為契機,優化自身內部管理體質,提升業務能力,緊緊跟隨黨的領導,在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同時,為國家經濟轉型和改革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作者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