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燕
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與全球化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經濟學理論發展、指導國家實踐以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分工的論述,一方面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資本家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不斷擴大分工,剝削、壓迫勞動人民,導致人的片面發展。另一方面分工促進了世界歷史的形成,而在全球化進程中形成了各民族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中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等局限性。因此馬克思、恩格斯最終提出了消滅分工、消滅剝削,實現全世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的思想。
一、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提出背景
(一)自由競爭時代資本家追求利益最大化
19世紀四五十年代,資本主義社會仍奉行斯密的自由放任、自由貿易政策,機器生產深入到每個工廠。社會中個體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斷追求更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由單一工廠到多個工廠,由國內工廠到國外的工廠,隨之而變的是分工的擴大,深化的社會分工才能使資本主義避免私人占有和生產社會化矛盾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另一方面,機器的廣泛使用,使勞動者成為機器的附屬品,進行著固定機械的體力勞動。
(二)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需求推動社會生產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購買力得到提升,對產品需求的數量增多,促使廠商擴大生產規模。而人們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產品類型、形式,對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也相應提高,廠商為了生產出更高質量的產品滿足本國人們日益增長、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滿足國外銷售。需求推動社會生產、生產規模擴大,為此導致分工擴大、分工細化。
(三)國民經濟學家掩蓋資本主義社會真相
馬克思對社會分工思想的論述開始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843年《萊茵報》被查封后,使馬克思意識到空洞理論批判不可能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于是由對哲學的研究轉向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并在以往分工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分工思想,其中包括古代思想家色諾芬、柏拉圖的分工思想,古典政治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分工思想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工思想。但是馬克思指出,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國民經濟學家局限于單純的經濟學或者哲學方面的論述,認識到了分工的積極作用,但是并沒有揭示社會的本質,存在盲目性。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國民經濟學處于“虛構的原始狀態”,“為了說明分工,他假定有交換,但是為了使交換成為可能,他就以分工、以人的活動的差異為前提。他把問題置于原始狀態,因而未解決問題。”
二、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內容
(一)分工與經濟發展
1.分工是生產力進步的體現,生產力的發展使分工更精細化
“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于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即生產力決定分工,分工是生產力的表現,生產力越發達,分工越精細。在手工業時期,分工僅限于生產者和制作者比較簡單的分工,生產者必須熟悉全部的生產環節,人們之間居住分散,對于產品的需求也比較少,由此限制了分工發展。而社會大生產時期以大工業為基礎,通過使用機器進行了廣泛的分工,促使商人階級的產生,社會財產日益集中到這一特殊階級手里,各個城市之間的交往和通商的擴大,消除了自然狀態下受地域的限制的缺點。
2.分工與所有制息息相關
馬克思指出“分工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的與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并分析了四種所有制,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即國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或等級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部落所有制是分工很不發達的所有制形式,是在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國家所有制是分工比較發達的所有制形式。封建所有制下等級結構表現得非常鮮明,但分工也不大。
(二)分工與階級、國家
1.分工導致利益群體的固化
分工不是產生階級的直接因素,但是分工卻促成了利益群體的固化、階層劃分,與階級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分工的范圍內,私人關系必然地、不可避免地會發展為階級關系,并作為這樣的關系固定下來。”資產階級在其發展過程中,分工使資產階級分為不同的集團,在資產階級內部,賺取剩余價值多即利潤多的集團則其資本積累越來越大成為壟斷階級,而本身占有生產資料較少的資產階級,在依賴于大資產階級的資本同時,缺乏資本制作質量高的商品,即使制作出新產品受成本限制,逐漸在與大資本家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最終被大資本家兼并、聯合。無產階級在不反抗資產階級的條件下,只有工時和工資的局部改善,仍是處于被剝削的社會底層。
2.分工促使國家的產生
隨著分工的深化,人與人之間的普遍交往,產生了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的一切行為均為了個人利益的滿足而進行某種活動,當社會財富一定的情況下,各個資本家及其社會關系之間難免會產生不可協商解決的矛盾。所以共同利益利用了國家這種形式,表面上是一種公正的獨立的存在,實質上國家是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中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利益采取的統治形式,是該時代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三)分工與人的發展
1.分工促進人的相互交往
資產階級在利益驅動下,強行打開閉關鎖國的國家市場,將其產品銷往各地,這就由家庭、企業內部、社會的分工擴展到國際的分工。各個國家為了保持本國利益,對本國產品采取提升產品質量、降低價格等措施,加劇了各個國家商業的競爭,競爭越激烈,各個國家的聯系越密切,交往范圍也就越大,直至把整個世界聯系在一起,形成共同體。
2.分工導致個人的“腦”“體”相分離
分工在促進生產力進步,增加社會財富的同時,工人越來越依賴于機器、資本家而存在,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個人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后,才會向更高層次的需求邁進,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工人為了自我及其家人的生存堪憂,其精神生活更是不在思考的范圍內。由此共同導致了工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分離及個人的片面發展。
三、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影響經濟學發展
1.列寧分工理論
列寧對馬克思的社會分工思想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分工是對工人的剝削、壓迫,并對“社會內部的分工”和“工場內部的分工”混淆的批評家者進行了批評,指出分工具有暫時性。列寧還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存在,造成了市場經濟的存在,由于分工需要工人專業水平的發展,這是無止境的過程,因此市場也會一直存在,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基礎。列寧并對分工的內在機理進行了分析,即由自然經濟下單一的經濟單位變為不同的經濟單位,各個經濟單位承擔不同的經濟職能,分工不僅使產品生產成為部門,產品的消費環節也變成獨立的部門。
2.西方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家繼承、發展馬克思的社會分工思想,指出分工是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源泉,例如楊小凱提出超邊際分析,勞動者的專業水平不斷發展、機器技術改進推動勞動生產力提高,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哈耶克同馬克思一樣,認為每個人不能全部了解到全部的知識,一個人也不能進行全部的社會生產,因此才會出現分工,某一行業的專業化人才比其他人更具有優勢。阿爾都塞的分工思想也受到馬克思的影響,在其著作《保衛馬克思》中充分肯定馬克思分工思想的地位,社會分工和技術分工事實上是一致的,社會分工能更好的體現由技術分工所帶來的剝削和反應不同階級的斗爭狀況。
(二)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指導國家實踐
1.國家干預主義
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資本積累迅速發展壯大,率先提出擺脫貿易保護主義、重商主義的政策,實行自由競爭的國策,取消限制其發展的一切規則。直到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國家干預主義才代替自由競爭。通過國家的宏觀需求調控,調節社會分工,力求各個行業之間達到平衡狀態,減少失業,使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另外,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西方掀起了一股馬克思熱,不少經濟學家、學者大量購買《資本論》企圖從中尋找社會改革良方,探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生產力與分工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有形手”和“無形手”相互配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在世界舞臺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認識到我國而今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攻堅區,存在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質量不高等問題,勞動人民還受制于生存而從事不符合個人意愿的工作,如體力勞動者生活環境、生活質量較差,權益得不到保障。腦力勞動者日益在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個人的勞動與所獲得的報酬不相符,貧富差距較大等。從我國社會內部來看,出現道德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維導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注重物質利益而精神生活的貧瘠。因此習總書記提出新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改革等措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生產結構,提高我國發展質量,從而優化社會分工。
(三)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推動人的進步
1.培養高素質人才
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信息化的時代、智能化的時代、技術化的時代,個人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緊跟時代發展進步。現在我國分工條件下從事高強度體力勞動者大多是文化水平較低甚至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盲”,因此個人發展受到局限,為了自我及家人的生存進行著對身體有害、片面的勞動。社會的真正發展應伴隨著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這是一個長時期的轉變過程,需要從根本即教育來培養。
2.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在全球范圍內,社會分工促使新的產業層出不窮,舊產業逐漸消亡,因此重視科技、知識分子的作用至關重要。科學技術的提高是消滅分工的物質基礎。如計算機的運用發展,生產效率提高,減少了勞動者的工作量,勞動者有了更多的剩余時間去追求精神滿足,對其他行業學習、培訓則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社會分工,可以自由支配。而港珠澳大橋的建立、天眼、悟空、蛟龍等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離不開知識分子的智慧。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用正面事例示范人、高尚精神鼓舞人,創作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品,嚴格監督生產質量。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關注底層勞動人民的需求。擴大文化事業質量、范圍,使普通民眾也可以獲得知識學習,提升精神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四、馬克思的社會分工理論的全球價值
(一)分工促進世界歷史的形成
1.分工規模不斷擴大
在16世紀以前,受地理環境限制,各個民族國家各自分散居住,彼此并無較大領域的交流。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也主要是人服從于自然,受制于自然,以落后的手工業為主要的生存來源。此時的分工首先開始于社會男女性別的分工。 隨著人口的增加,由一個家庭的居住到許多家庭的定居于此,逐漸形成了國家的范疇。新航路的開辟和美洲的發現,促使各地開始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觀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資本的積累和交往關系的擴大。同時資本家并不止于本國內的利益,第一、二次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將簡單的制造業轉移到相對落后的國家,發展至跨國公司,體現的是世界領域的分工。
2.分工水平不斷深化
在手工業時期,手工勞動與織布機相結合,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效益低下。進入機器大工業時期,農業與工商業相分離,即原材料由農民生產,由資本家收購并投入工廠進一步加工制作后銷往各地,從而賺取利潤。其次使工業與商業分離,即工廠的精細加工材料與銷售有不同主體承擔,分工進一步細化,出現了不同行業領域的分工。隨著大資本家對剩余價值,對利潤的“不懈追求”,強力打開了其他國家的國門,與此相伴隨的是殖民侵略擴張。
(二)分工引導全球經濟一體化
1.分工地位體現國家實力
從國家內部來看,存在由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導致的不同分工,例如一個國家內存在重點經濟發展區域、政治中心、文化城市等。從全球化進程來看,發達國家將粗加工的制造產業轉移到勞動力價格低或者原材料豐富的不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國內只保留低污染、高質量的產業。不發達國家在接收這些產業的同時,也依賴于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狀況,因此現代的全球化實質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的全球化。
2.全球化推動分工國際化發展
人民的需求日益多樣化促使廠商擴大生產從而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分工更加細化。另一方面全球化導致各個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不被市場淘汰則需要采取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民眾對產品質量的要求和價格的合理需求,因此需要打破原有的生產模式,采取新的分工方式,增加生產力。
(三)分工推進全球資源合理配置
1.深化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國處于同一個“地球村”,資源有限,發揮各個國家的優勢,能實現共贏。自工業革命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由重工業開始發展經濟,缺乏生態文明保護意識,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
2.主動迎接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體現在不同國家的普遍交往,促使本國意識到自身在全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經驗,促進本國發展。挑戰體現在,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的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獨立完成生產的各個環節,應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五、結語
馬克思克服以往的經濟學家、空想社會主義者對分工的片面論述,辯證分析了分工的社會作用,指出社會分工既有利于技術的提高,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導致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人的片面發展,是異化勞動的根源。在全球化的經濟形勢下,我國不斷提高生產力和科技實力,通過教育培養全方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更多的勞動者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優化社會分工,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