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捷
“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新時代政府的一場自我革命,也是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刺激市場保持活力的一劑“強心針”。2018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全國民營企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了民營經濟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重要地位的同時,也釋放出各級政府部門要努力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發展的積極信號。本文具體以我國副省級省會城市、新一線城市C市某中心城區為實例,總結其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創新舉措,為其他城市地區在新時代下如何通過政府服務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提供借鑒。
C市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對外交往中心,城市面積超過1.4萬平方公里,擁有常住人口超過1600萬,經濟總量超過1.5萬億元,在總體經濟水平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扮演著支撐經濟發展建設的重要角色。W區是C市五個中心主城區之一,社會事業領先發展,公共服務高位均衡,民營經濟水平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各區縣第一位,體現了W區在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經濟發展方面有獨到之處。
2018年底,C市、W區也先后召開了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大會,旨在動員和獎勵民營企業在城市發展建設中發揮擔當作用,共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向社會各界承諾,要積極營造一流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文環境,為企業在C市W區投資興業、做優做強保駕護航。
一、產業經濟發展現有成效
一是合理引導產業布局。強化頂層設計,通過梳理轄區全域資源稟賦和發展現狀,確立“三軸支撐、三心引領、多點帶動”的產業層次提升模式,分別規劃“三區一帶”產業功能布局,2018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初步構建了以點帶面、串珠連線的現代化產業經濟版圖。二是聚焦發展主導產業。以金融、文創、大健康三大主導產業為引領,深耕金融產業主導優勢,激發文創產業新生活力,突出大健康產業細分特色,加快推進“文創金融集聚區”和“西部大健康金融產業特色街區”建設,初步實現鏈式延伸、形成集聚態勢。三是持續強化項目支撐。以“C市音樂坊”項目集群建設為契機,推動草莓音樂節等具有高知名度的項目落戶,提升轄區 “文創”品牌影響力和社會美譽度;背靠轄區知名醫療機構資源,落地國際醫療、醫療美容、智慧健康等產業特色項目,健全完善大健康產業體系;借助轄區甲級寫字樓資源,匹配高端職場形象,推動傳統銀保證和融資租賃、消費金融等新興金融業態企業總部向城市中軸線集中落戶。
二、產業經濟發展仍存在的問題
一是產業發展不均衡。三大主導產業中過分依賴金融產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文創產業和大健康產業缺少龍頭企業帶動和上下游企業配套,尚未形成全鏈式產業生態圈。二是宏觀環境不可抗。受金融市場去杠桿、降風險總基調的影響,傳統銀保證企業業務受阻,新興金融業態獲批周期長、難度大,使原本基數大、占比高的金融產業增長乏力,嚴重影響經濟指標晴雨表。三是經濟效益不充分。在轄區落戶的境外500強企業以分支機構為主,直接投資的較少且投資額度不大,中心城區受土地資源匱乏等因素制約,使大資金投入的參與空間不夠,品牌效應難以發揮,對經濟發展輻射帶動能力不足。
三、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經濟發展的創新舉措
一是充分開放市場準入。W區是全國率先開展行政審批機構改革的試點區,設立行政審批局,將各項社會類事項、經濟類事項、建設類事項的審批權力集中至一個職能部門,同時加強網上申報審批信息化建設,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提高市場運轉效率。二是完善產業配套政策。由區投資促進局制定全區普惠產業扶持政策,區人才辦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各分管產業職能部門牽頭制定金融、大健康、文創、電子商務等細分產業專項政策,截至2018年底,W區形成各項扶持政策22個,充分鼓勵市場。三是構建高效服務網絡。建立納稅大戶企業、主導產業企業、重點中小微企業等分類動態管理臺賬,完善企業反映問題的匯總、處理、反饋機制,通過強化落實重點企業聯系制度,及時掌握企業經營現狀和發展需求。四是促進領導上門服務。積極推動市級領導拜訪“六類500強”企業,根據企業訴求通知相關部門聯席座談,就企業提出的問題現場給予政策解答和協調幫助,通過優惠扶持政策和優質政務服務推廣W區親商、敬商、安商形象。五是打造優質樓宇生態。推動老舊電腦賣場等夕陽業態樓宇提檔升級,著力培育金融、大健康、電子商務產業特色樓宇和“億元”樓宇,搭建轄區樓宇互動交流平臺,定期召開重點樓宇工作座談會,牽頭舉辦茶話會、體育賽事等樓宇聯誼活動。六是強化企業培育扶持。助力本土企業成長壯大,跟蹤關注其增資、上市、收并購等重大發展計劃,服務潛力企業引進優質戰略股權投資,協助推動逐漸發展成形的企業掛牌上市,指導符合條件的企業按照文件規定及時申報享受優惠扶持政策。七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深挖轄區歷史文化底蘊精髓,將地域特色文化和科技創新理念融入到街巷的風貌建設、綠化改造和老舊院落整治當中,以社區為載體開展特色文化品牌活動,豐富轄區人文氣息,打造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給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員工提供安居樂業的大環境。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