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寧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經濟也在不斷發展進步,農村經濟管理模式也在不斷轉化。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經濟內容較為復雜,導致在進行管理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問題,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彌補,不斷加強農村經濟各方面的發展。
一、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近年來,我國經濟管理模式不斷發生變化,已經從傳統的大鍋飯的形式不斷向更加開放的方式進行發展,針對于農村經濟的管理模式、產業結構、經營方式等方面,已經出現了新的局面。首先,在農村經濟管理模式上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概念的管理方式,分別為統一和分開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和雙向層次上的管理,不再像傳統的集體性管理,更好的保障了農民的個人資產。其次,對于農民而言我國農業生產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農民有權利選擇自己種植農作物的品種,改變了以往單一形式的種植模式,從而出現了不同的經濟發展趨勢。尤其是在一些鄉鎮中,一些農戶就轉向了漁業等種植方向,為自己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幫助,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全方面發展進程。最后,農村在對一些農作物進行經營的方式也發生了一定轉變,由過去的統一采購的方式進行經營,逐漸轉向了直接面向市場的經營方式,從而達到對農業產物在生產過程中的再次利用,更有效擴大了農村市場的發展,促進農村經濟的不斷提高。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對農村經濟發展也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農村經濟不斷由傳統的管理模式走向現代化發展。
二、阻礙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提高的問題
(一)管理機制與體制的落后
雖然我國農村經濟體質不斷改革,由傳統的經營模式逐漸轉向現代化發展進程,但大多數農村由于自身結構較為復雜,在走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還是存在較多問題。因此,必須仔細分析問題的根本所在才能為農村不斷實現現代化發展做好準備。首先,大多數農村的農業種植方式還是以小規模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經濟走向現代化進程的腳步。因此,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以大規模種植為方向,不斷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其次,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的另一原因就是農村勞動力缺失,無法完成相應的生產種植及經營管理工作。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開始不斷向城市發展,導致老年人與兒童成為了農村的主體部分,對農業生產及多生產設備都缺乏了解,從而影響了農村整體的經濟發展。最后,農村相關管理機制與體制的落后,也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例如:土地承包制中因制度中相關條例的不完善,導致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生諸多問題,導致土地不能得到高效利用,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一些中小型農業企業管理制度不完善對農產品在經濟上的發展也會產生影響。
(二)管理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并不全面,尤其是在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方面,由于農民缺乏相應知識,對一些現代化設備的利用率不高,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為促進農村經濟管理不斷優化,相關工作人員應加強自身認知能力,不斷學習相關農業知識與技能,并對農民開展一定培訓,讓他們接觸到更多新鮮的事物。還要不斷引進信息化技術人才,促進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進程,開發有關農業方面的軟件,提高農民的利用率,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受到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的影響,我國一些農村經濟還停留于傳統的生產手段上面,這是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我國現代化發展不斷進步,在各個領域的發展中都在向現代化發展不斷邁進,農業生產與經營模式上也不斷更新,對一些基礎設備也不斷得到完善,更快的提高農作物生產效率。近年來,我國針對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到的基礎性設備,在不斷進行研究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由于沒有先進的思想觀念與充足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設備研發的進程,從而對農業經濟帶來一定影響。
(四)聯營機制不到位
隨著我國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影響著我國農業經濟體制不斷轉化,當然在轉化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問題,一些農業加工及生產企業資金不足、規模較小導致產業結構不能得到有效轉化;相關部門沒有有效開展相關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導致農民和一些企業管理者只為眼前一點利益,無法長遠穩定發展下去,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的收入也會造成影響。
三、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優化方向
(一)提高農村經濟管理地位
想要更快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應加強農村管理模式,相關部門及農村管理人員應不斷加大對農村的管理力度,在對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保持一個積極良好的態度,耐心為農民解決問題,并不斷提高自身水平,加大對農村經濟的監督,確保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其次,相關部門應不斷引進信息化技術人才。近年來,信息技術不斷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動了各個行業的經濟發展。相對于農村經濟而言,想要不斷提高經濟發展水平,離不開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應不斷引進信息化技術人才,利用現代化設備更好解決農產品的生產及經營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加快傳統農業轉向現代化農業的步伐,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我國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應不斷制定相關政策,加快農村實現機械化進程,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改變以往的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農村經濟管理模式,帶動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提高。
(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完善農業發展機制
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于農產品的生產及經營管理中。因此,想要不斷加強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管理人員應不斷調整產業的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要保證農民耕種規模穩定,所種植的農產品每年達到一定的產量,促使農民每年都會有一定的經濟來源。對于農村管理人員而言,應了解當下的農作物種植情況,對產業結構進行分析,不斷完善農業發展機制。此外,在進行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應結合國家相關政策進行土地承包等流轉工作,保證土地的高效利用。避免因農民對政策內容的缺失,導致在進行土地流轉過程中,不能被種植者有效利用,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此,農村經濟管理人員應加強管理,不斷普及相關政策內容,提高農民對土地合理使用意識,解決在進行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實現農村經濟不斷優化。
(三)完善農村市場的組織化規模
近年來,我國通過對農村經濟的不斷調整,使其在傳統經濟模式上不斷向現代化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相應的農作物產量也不斷增加,提高了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水平。因此,農村市場也不斷發生著改變,并不斷趨向于開放式的方向發展。實現了對農作物的再次利用。如今,大大小小的農業加工產業不斷增加,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因此,在進行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市場監管力度,保證其在合法的情況下持續、穩定的進行,從而提高農村經濟發展。
(四)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發展外向型經濟
在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不斷優化其管理模式的前提下,政府起到關鍵性作用。另外,為有效實現農村經濟管理的不斷優化,需依靠一定的政府資金來實現,保證在進行農業規劃過程中的有效性,同時,在進行農村管理過程中,還需不斷加大對資金管控力度,提高其透明度,保證管理人員對資金的合理利用,以便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前提下,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外轉化的過程中,應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利用。因此,我國應不斷發展外向型企業,促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過程中,應減少相應的管理費用,確保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避免因資金流轉方面原因,增加債務壓力,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
四、結語
針對我國農村經濟現狀,在對農村經濟進行管理過程中,應仔細分析存在的問題,積極采取相應的手段不斷完善農村經濟的管理體制。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完善農業發展機制,擴大農村市場的規模,提高農民農業知識水平,加強政府的主導作用,不斷引進信息化人才,從而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昌樂首陽山旅游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