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元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以及社會保險基金需兼顧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的特性,社會保險基金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投資運營來實現保值增值目標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本文通過查詢相關資料,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文獻進行了梳理,以期能對社保基金投資運營進行研究對逐步完善和健全我國社?;疬\營模式有一些借鑒意義,使其能更好地發揮“國家安全網”“社會穩定器”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對于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問題較為關注,選擇從不同的專業領域研究視角和理論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從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影響、方式、監管三個方面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進行總結述評,可以更直觀地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進行基本了解。
一、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影響
國外許多學者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于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利弊方面,大部分學者認為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社會保險的投資運營促進了資金流動,有利于加快金融市場的新陳代謝,保持市場活力;另一方面大量資金涌入市場,也可能會超過市場實際承受度,對各項制度來說是一項挑戰,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紕漏,后果不堪設想。
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由數量限制模式逐步轉變為謹慎人模式,這一過程充分肯定了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對市場、社會保險基金以及普通老百姓的積極作用。只要制定好相應的制度對其運營進行規范,完善其他配套措施,有效避免風險,保證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目標實現,平衡好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有利于促進市場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式
國外很多國家,例如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中社會保障制度起步較早,對有關社會保險基金在資本市場上投資問題的研究較早,其理論成果和研究體系也較為成熟與系統。國外社會保險基金投資主要有銀行存款、政府債券、股票、實業以及海外投資等方式,各種方式收益不同,所承擔風險也不同。國外學者通過對不同發達國家社會保險投資的方式和結果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總結得出發達國家更傾向于將社會保險投資在股票和金融債券等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上,因為這些國家金融行業發展比較成熟,相應的管理以及風險控制能力較強,具有一定規避風險能力,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投資實現基金保值增值,促進市場健康快速發展。目前國外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重點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由傳統投資方式發展為加大社會保險基金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或海外投資以及其他新型投資工具的投資比重。具體的在投資資產項目上,國外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存在著共同的方面,如都贊同股票作為主要投資方式,投資渠道多選擇分散化的方式,社會保險基金積極加入公司治理行列,基金進行指數化投資占比越來越大。
國內大部分學者則認為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狀況,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應更多地考慮到安全性和流動性原則。社會保險基金對于很多老百姓來說是“保命錢”,關乎所有人的生命、老年生活甚至整個家庭的存亡,保值增值是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剛性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防范未知風險,例如: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基金支付風險等。因此安全性需放在首要地位,另外社會保險基金由于給付的需要,要求能夠迅速地融通、變現和周轉,對流動性也有一定要求。因此我國對銀行存款、國債等投資比重較大,不能實現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不利于防范風險。當然有投資就會有風險,預期收益越高,風險系數越大;投資工具的相關性越高,投資風險也相應越大。不管采取任何投資工具,風險都不可能被完全分散,我們可以通過對金融市場以及各項投資工具的投資回報比進行研究,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采取多元組合投資方式。當中國資本金融市場不斷發展成熟,相應的監督管理的配套設施也完善后,可以適當將基金投資股票的比例提升。
三、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監管
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對于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現在已逐步走向專業化和市場化,有完整的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基本前提已經具備;金融行業發展較快,市場活力強,有明確的部門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進行監管,基本能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性。
我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由于需兼顧到安全性、流動性、收益性三原則,對其進行監管,使其盡可能規避風險,實現保值增值是非常必要的。大多數學者主張將社會保險基金由專業的,具有較高競爭力的管理機構進行投資運營管理,來協助實現規模效益,最大程度完成社會保險基金合理化、高效化的投資,相反,如果由政府進行統一管理,由于不具備專業性,部門人員協調困難,缺乏競爭等原因,而阻礙了社會保險基金安全和增值目標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難以防范因通貨膨脹,人口老齡化等產生的各種支付風險,有礙于其社會保障功能的實現。
四、已有文獻的綜合述評
通過采用文獻研究法將國內外學者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的影響、投資方式、風險控制與監管等方面的相關觀點進行梳理、分析、歸納總結,可以看出:西方國家由于資本積累起源早,經濟發達,醫療水平在世界前列,但同時人口老齡化現象隨之而來,為提高國民普遍生活質量,建立起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對國民的醫療、養老、教育方面進行了全方位保障,國外的專家學者對于社會保險基金的研究也有一定時間,對世界典型代表國家基金的投資運營進行大量的定量定性分析,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有一定借鑒意義。
而我國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養老保險制度并軌、醫藥制度、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4-2-1家庭引發的養老困境、看病難看病貴、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等現實問題的出現,引發了人們關于社會保險基金能否保值增值的擔憂。我國學者對社會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式、投資風險以及投資運營的管理監督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我國可以根據自己國情,在保證基金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條件下,多元化拓展社會保險投資渠道,分散投資風險;同時創新投資方式,加快在新型企業和新興領域的投資步伐,同時可以加大對股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比重,進行指數化投資,實現基金增值;在基金監管方面,可以建立統一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將投資管理人的績效考核與報酬掛鉤,采取激勵手段,有效地規范工作人員行為、防范道德風險的產生、提高管理水平。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目前的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幅度與國民整體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信在當今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化設備不斷更新,例如建立了統一的醫療保險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我國著力構建保障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各項社會保險制度都在不斷完善中,基金投資運營的前景也十分可觀。(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