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昌清 劉金夢 翟屹民 王剛
去醫院的精神科就診,除了身份證件、醫保證件、就診費用和患者,難道還要準備其他東西嗎?
看了標題,也許有人會疑惑,有人感到不理解。大多數患者就診精神科前,可能會認為就診場景只是醫生和患者對話,進行心理疏導。而事實并非如此,雖然精神科和內科、外科不同,大多數精神疾病目前沒有可以信服的客觀化驗檢查幫助醫生做出診斷。然而,如果就診前您做的準備充足,您的就診過程會更加高效且有助于醫生做出針對性的個體化診斷和治療。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就診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吧!
首次就真的患者
1心理建設不要諱疾忌醫很多患者是覺得自己精神上出問題后很久才鼓足勇氣就診精神科的。但是由于病恥感作祟,真正來就診時還是會感到不自然、猶豫不決或到醫院門口又打起了退堂鼓。有些人甚至諱疾忌醫,覺得:“我雖然情緒不好,可能只是思想問題。不去就診,就不會被診斷,也不會被要求服藥,說明問題不嚴重?!倍@種思想往往會造成患者病情已經很嚴重時才不得不就醫,有時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增加了治療難度,得不償失。
所以,一旦您覺得精神上出現問題,我們鼓勵您盡快就醫,如果是您身邊的人出現類似問題,也請您鼓勵而不是阻攔其就診,這樣才能讓患者得到及時的診治,早日康復。
2伴珍人員很重要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伴診,如果遇到下列情況,強烈建議伴診:
患者病情嚴重,可能涉及急診留觀或住院治療:精神科辦理急診留觀或住院手續往往需要伴診家屬協助辦理和簽署相關的知情同意書。
有高度自殺、自傷風險或沖動毀物行為;伴診家屬應切實起到監護患者的責任,避免患者出現傷人傷己行為等意外隋況。
患者病情變化明顯:伴診家屬可以補充額外信息,有助于醫生正確判斷病情變化的原因。
患者年紀較大、行動不便:伴診家屬協助照料患者。除此之外,大部分醫院進行了信息化建設,掛號、就診報到、繳費、預約等往往有自助設備,智能手機操作或線上支付可以省時省力,但是老年人往往對此感到有些吃力,所以需要伴診家屬協助完成。
對于伴診人員,除了起到陪伴照料作用,更重要的是提供有效知情信息,所以如果對患者情況一無所知,也是不適合做伴診人員的。
3攜帶既往病歷
首次就診精神科的患者雖然沒有精神科病歷,也需要提供在其他科室就診或搶救的病歷。這是因為,部分患者可能是軀體疾病伴發或繼發的精神障礙;部分患者的軀體疾病及嚴重程度會影響醫生對治療方案的制定;有些患者在就診前常常在綜合醫院的心內科、消化內科、婦產科、呼吸科、神經內科、心理科、疼痛科、急診等科室就診,可能正在或曾經接受過相應的精神疾病治療,而這些治療會對醫生的治療方案制定產生影響。
4既往治療情況做到關鍵信息能清楚提
有些患者無法提供既往就診病歷,也可以提供既往治療情況的關鍵信息。如用藥名稱、劑量、用藥時間、效果、治療依從性,其他的物理治療、心理治療等;對哪些藥物或食物是否過敏;起病的時間、發作次數等等。有患者覺得這些信息和本次就診無關,但既往的治療情況往往也是醫生治療方案制定和預后判斷的重要依據。特別是患者雖未就診過精神科,實際正在服用多種藥物,且提出換藥時,如果醫生無法知道正在服藥的信息,是無法做出很好的換藥方案的。
5既往化驗檢查很重要這些化驗檢查能夠幫助醫生了解您的身體狀況、用藥安全性,是否需要先調整身體狀況或避免使用特定的藥物或增加對癥的藥物。
總而言之,就診時有備而來,您的積極配合,可以優化就珍過程,從而實現高校就診。
復診的患者
精神科疾病往往具有慢性化的特點,需要定期復診,建議患者盡量固定醫生定期復診,能夠更系統地接受治療。在復診前可以回顧—下自上次就診以來的病情變化,有無特殊情況發生,有無其他用藥情況,目前剩余藥物等,因為這些是提供給醫生的最基本信息,有助于醫生對您的病情評估及治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