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指出:“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如何挖掘好、傳承好、弘揚好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文化資源優勢向文化發展優勢轉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一個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和任務。會同縣作為湘西南少數民族過半縣(侗、苗等少數民族占64.48%,其中侗族占53.5%),“一縣跨三水”,罕見地處在渠水、巫水、清水江這三條長江二級支流流域,既處在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碰撞帶,又處在南侗和北侗文化的交界地帶,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碰撞,因此文化顯得異常多樣。但是,作為多民族聚居的會同縣,卻長期處在不是少數民族自治縣的尷尬中,給當地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如何打破困境,有效傳承和發展會同的主流民族文化--侗文化,對該縣乃至民族區域文化研究都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會同侗文化資源競爭優劣分析
1.競爭優勢
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生態豐富。在人文資源方面,神農炎帝在這里創造了易學文化、農耕文化、中醫藥文化、茶道文化,留下了許多優秀文化遺存;有被專家譽為“中華文化之瑰寶”、“江南第一村”、古民居村落“活化石”、古民居“建筑史書”和“ 民俗博物館”的高椅古建筑古民俗文化;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為民族獨立解放立下了不朽戰功,留下了紀念碑、紀念館、故居等一批珍貴的準國保文物;威遠候楊再思屯兵朗溪,開創了邊戎民族團結先河,被侗苗民族奉為本土神靈,留下了朗溪屯兵古城。在生態資源方面,有生物天堂、神奇綠州,素有“小張家界”和“中國南方生物基因庫”美譽的鷹嘴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渠水河國家濕地公園;有天馬山、金龍山、肖家竹海等古八景新八景名山名水。
有較好的區位優勢,交通便捷通暢。會同是連接湘、黔、桂三省的“咽喉”,境內公路、鐵路、水路縱橫交織,209國道、焦柳鐵路、包茂高速貫穿南北,沅江一級支流渠水和巫水通航里程達196.5公里,有大小碼頭57處,交通優勢明顯。
2.競爭劣勢
(1)文化資源趨同。會同與通道、三江、黎平等地為鄰近縣,都是以侗文化為主的民族縣,民族習俗風情極為相似。這些縣都在大力開發侗文化旅游產品,都在樹立侗文化旅游品牌。會同的侗文化資源與之相比大同小異,在民族表征上被“漢化”、“同化”的現象更為嚴重。
(2)旅游資源分散。目前會同的旅游景區景點規模較小、品味不高、地點分散、精品不足。在深度挖掘文化內涵方面投入較少,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流失和消亡,產品競爭力不強,未能形成在國內外有強烈影響和吸引力的“龍頭”景區景點。
(3)旅游開發滯后。會同與大湘西旅游圈和大桂林旅游圈相比,旅游開發起步較晚,即使與通道、洪江等周邊縣市相比也有較大差距。會同經濟基礎弱,旅游開發投入不高,旅游專業人才不足,旅游服務意識不強,嚴重制約了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二、挖掘文化資源聚集優勢,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產業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朝陽行業,是實現經濟社會雙轉型的重要戰略契機和發展引擎之一,亦是提升軟實力的重要支柱產業。會同經濟要發展,必須揚長避短,注重挖掘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資源,發揮聚集優勢,形成一批獨具優勢的民族文化品牌。
1.以會同連山“炎帝故里”打造“炎帝故里·易學源頭”神農文化品牌
從探究會同連山八廟之謎、易學源頭《連山易》開始,懷化歷史學者陽國勝就一直沒有停息在找尋它與炎帝連山八卦和炎帝故里的關聯,力求有所突破,其《炎帝出生地新說--炎帝故里在會同》一文發表后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全國有十幾位權威專家學者做出了肯定性評價,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王震中、宮長為等一批學界高層專家認為,“會同新說成立”,“會同新說是炎黃文化研究的新突破”,“是目前炎帝故里幾種說法中,證據最全面、最充分的一說”。但由于“炎帝故里”在較長時間內都難以定論,“會同連山炎帝故里新說”熱鬧過后重歸沉寂。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民族心靈的龐大載體,如果任由傳統文化遺產在我們這一代手里消滅,我們將是民族罪人、歷史罪人。因此,“會同炎帝故里新說”不應歸于沉寂,而是要以此為契機更好地打造“炎帝故里·易學源頭”神農文化品牌。一是加大融資投入,修復、改造和重建炎帝故里景觀,重建“八廟”景區,打造“易學八景”和“炎帝八景”。二是精心策劃宣傳營銷,高規格打造世界品牌。繼續在各類報刊上發表會同炎帝故里的研究成果,策劃和組織重大節會活動:中國會同(國際)農耕文化節、中國會同炎帝祭祖大典、中國會同(國際)農耕文化論壇、世界易學研討會;將“連山九宮八卦”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最終打造成國際級的“炎帝故里·易學源頭”神農文化品牌,使會同成為舉世公認的“炎帝故里”、世界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中國易學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中國中藥文明的展示地。三是整合炎帝故里文化資源。
2.以高椅古村打造“千年古村﹒夢幻侗寨” 特色文化品牌
高椅古村亦稱高椅古民居群,湖南省迄今發現的一處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建筑村落,有著濃郁的古建文化、耕讀文化、民俗文化、巫儺文化和宗教文化等,侗民族聚落特征非常明顯。目前,高椅古村是國家AAA旅游景區、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全國十佳古村,是全國45個侗族特色村寨之一,并入列湖南省100個旅游風情小鎮,被專家譽為“江南第一村”和“民俗博物館”。傳統村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沃土。近年來在中國加大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的背景下,高椅傳統村落整體保護與利用工作2014年全面啟動,至今該項工作已近尾聲。但要真正挖掘好民俗文化,健全好旅游要素,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理念,讓游客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好、玩得開心,逐步走上良性發展道路,還任重而道遠。高椅古村應充分利用其文化資源稟賦,強力打造“千年古村﹒夢幻侗寨”特色文化品牌。一是全力抓好旅游招商引資工作。旅游資源開發的市場化具有極大的效率優勢,張家界、鳳凰古城、九寨溝市場化的成功便是經典案例,高椅古村要提升知名度,離不開市場化運行。二是切實抓好市場宣傳營銷工作。舉辦一系列以“千年古村﹒夢幻侗寨”為主題的節慶旅游營銷活動;辦好會同旅游網站,聯合相關網站搞好會同旅游主題形象宣傳;抓好懷通高速會同段、會同服務區、高速出入口的大型旅游宣傳牌建設;完成縣城區域旅游交通標識標牌建設;與長株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及江、浙、滬、魯等地相關旅行社對接,力爭在部分客源地主流媒介投放宣傳廣告。三是抓好行業規范管理工作。在旅游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開展“快樂旅游·滿意會同”微笑服務活動;實施聯合執法行動,建立旅游企業誠信經營機制,規范旅游市場服務行為;抓好旅游安全工作;大力推進餐飲酒店標準化服務建設工作,抓好導游講解服務、旅游安全知識、旅游企業經營管理、會同民歌酒歌培訓等行業培訓教育工作。
3.以坪村粟裕紀念館打造“一代侗族名將,粟裕大將故鄉”將軍文化品牌
在共和國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第一大將──粟裕同志出生于會同縣坪村鎮一個侗族家庭,他的豐功偉績和高風亮節給故鄉人民和中華民族留下了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按照4A級紅色旅游景區要求建設的粟裕紀念館新館以粟裕生平事跡為依據,通過文獻、資料、照片、珍貴文物以及各種圖表、字畫,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粟裕大將光輝戰斗的軍旅一生,現為中國最佳紅色旅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級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新館開放來吸引大量游人前來瞻仰紀念,獲評省級文明旅游景區。雖說成績喜人,但與一些知名紀念館相比,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還有較大差距。為更好地宣傳和發揮粟裕紀念館的紅色教育作用,會同應著手全力打造“一代侗族名將,粟裕大將故鄉”將軍文化品牌。一是要拓寬和創新宣傳方式。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和方式,定期組織研討會,主題教育、培訓講座,宣講活動。二是以粟裕同志紀念館為中心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加快高椅古村、粟裕同志紀念館及故居景區和連道苗寨、西樓、坡塘等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景點、特色村建設。三是做好擴建規劃工作。建議打造現代化多功能報告廳;建設少數民族英雄紀念雕像群;建設軍事博物館;建設拓展訓練基地等,完善配套設施。
4.以寶田茶山打造“生態寶田,健康綠茶”飲食文化品牌
“茶圣”陸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與茶文化著作《茶經》中明確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周魯公。”明確肯定神農氏是飲茶之祖,即“中華茶祖”。會同縣作為神農炎帝故里,其所屬雪峰山山脈的寶田侗族苗族鄉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寶田茶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鷹嘴界”牌綠茶已獲歐盟和美國ECOCERT國際有機產品認證,成為國際公認的天然健康飲品,多次榮獲湖南省西部農博會金獎。為提升會同茶文化的影響力,一要做好茶葉規劃,優化產業布局。結合會同實際,認真做好茶葉產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對全縣擬定的發展區域、茶葉品種、茶廠選址進行科學布局,集中精力規劃好2-3個核心茶園,集中財力建設好一批茶葉村和茶葉鄉鎮,鞏固擴大茶葉生產規模。通過開辦農家樂、茶藝欣賞、茶園游藝、茶園社會實踐基地、茶園民俗等項目,打造萬畝茶葉生態旅游觀光園,依托寶田鄉的山區特色,聯手做大做強茶產業。二要加大扶持力度,健全融資機制。進一步強化有關職能部門的“興茶”責任意識,及時出臺茶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全縣茶產業產、加、銷排憂解難。全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由財政安排茶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通過以獎代投形式,對茶葉基地建設、品牌建設、產品開發、資源整合等方面予以補助。三要加大宣傳力度,實施品牌戰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及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會同的茶道文化與炎帝作為茶道文化始祖的淵源,擴大會同茶葉的知名度、美譽度,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營造全社會關注、重視、參與、支持茶葉產業發展的輿論環境和喜愛、消費、推介本地茶葉的市場環境。使懷化形成一個北沅陵、南會同的茶葉發展格局。
5.以連山盆地為中心打造“神農百草園,會同中藥谷”民族醫藥文化品牌
會同縣境內生態良好,中藥材資源分布廣泛,有“物種的天堂”之稱,具有種植中藥材的悠久傳統和良好基礎,發展中藥材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會同連山炎帝故里,就有炎帝生活遺跡“藥王洞”,中國第一部醫藥書《神農本草》據說就是根據炎帝神農口傳所作。為造福于民,發揚民族醫藥文化,壯大會同縣中藥材產業,一要積極爭取項目,搶占發展先機。湖南省作為國家“中醫藥創新發展”戰略的重點發展省份,會同要充分利用中藥材資源優勢,認真做好產業調研、項目儲備等工作,爭取更多的中藥材產業化項目進入國家和省級計劃,使會同縣成為“湖南西部中藥谷”雪峰山藥源基地重要的種植基地縣和中藥材深加工大縣。二要擴大種植規模,打造產業基地。按照國家GAP的要求,實現規模化種植,重點發展白術、紅豆杉、羅漢果、玉竹、紫珠、天麻、半夏、茯苓、靈芝、鉤藤、百合等品種,建成中國南方重要的中藥材種植基地縣。將連山盆地作為中藥材種植主基地,建設上萬畝“神農百草園”,既起宣傳作用,也集科普、生態、旅游、休閑、養生和保健功能于一體,使之成為連山炎帝旅游的新景點和農民增收的新亮點。三要引進龍頭企業,提高產業效益。在擴大種植規模、做大產業基地的同時,按照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要求,立足產業基礎和地方特色,重點引進和發展1-2家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入駐連山工業園,采取“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提升產業層次和水平,使中藥材產品逐步向精細加工和醫藥生產方向發展,形成健全的中藥材產品加工體系。
作者簡介:
楊光成,男,侗族,中共會同縣委黨校講師,湖南會同人,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