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穎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共享經濟的不斷發展,平臺型就業作為一種新的就業形態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就業者加入其中,作為一種重要的就業方式,平臺型就業在創造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爭議,比如平臺型企業的經營模式問題,平臺型企業的監管問題等等,但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平臺就業人員的勞動權利的保障問題,本文將站在勞權保障的視角下對平臺型就業提出新的看法。
關鍵詞:平臺型就業;勞權保障
一、平臺型就業的概念內涵
平臺型就業是指在互聯網和共享經濟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就業形態,平臺型就業模式與傳統就業模式不同,平臺就業人員通過注冊虛擬賬號成為平臺服務人員,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以及閑置物品服務客戶并從中獲得相應報酬,幾近于自我管理。根據平臺型就業人員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內容,以職業數量和是否存在主次區分為分類標準可分為兼職者和全職者;以就業者提供的服務內容為分類標準可分為以無形資產為服務內容的就業者和以有形資產為服務內容的就業者。
二、平臺型就業的現狀
平臺型就業具有高收入、工作時間自由、就業門檻低以及契合年輕人就業觀念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員參與到平臺就業當中。根據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2016年,提供服務的平臺員工數高達585萬人,比上年增加85萬人,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務、生產能力、交通出行、知識技能、房屋住宿和醫療分享等領域。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的測算,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出現5-10家巨無霸平臺型企業。
三、平臺型就業在勞權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
(1)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相對于傳統就業模式通過勞動合同規定報酬的形式,平臺就業者的報酬則十分靈活,根據自己的工作量的多少來獲得相應的酬勞,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平臺就業者還面臨著平臺的抽成,滴滴平臺要從司機收入中抽成20%,再加上其他費用,滴滴司機每賺100元,到手的只有70元左右,和出租車相比的優勢逐漸減小;另一個問題是平臺對于就業者報酬的克扣問題,比如美團外賣平臺對騎手的時間要求就很苛刻,只要超過時間,騎手的報酬就會被扣除一部分。
(2)接受社會保險和服務的權利
平臺就業者在就業形式上屬于靈活就業,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并沒有對靈活就業人員進行很好的保護。根據《社會保險法》等有關規定,靈活就業人員以個人名義自愿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拿養老保險來說,不管是傳統就業者還是靈活就業者都統一按照當地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總額的60%-30(聯進行繳費。以山東省為例平臺就業者要全部承擔3178元,這對于中低收入的全職平臺就業者來說無疑面臨巨大的壓力。
四、對策建議
(1)平臺企業確定合理的抽成比例和扣費標準
以滴滴、美團外賣為代表的平臺型企業多為輕資產運營模式,企業成本和納稅都會比重資產運營模式的企業低,所以,這類平臺型企業現行的抽成比例和扣費標準在大多數平臺就業者看來是過高的。平臺企業應多多聽取從業人員的意見并結合平臺實際運營成本確定更為合理巨更有人情味的標準,而不是把盈利作為平臺運營的唯一標準。
(2)社保政策和服務向平臺就業者傾斜
德國的社會保險政策將就業人員分為三類,對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給予完全的傾斜保護、對自主勞動中的“自營勞動者”不予傾斜保護、對自主勞動中的“類勞動者”予以不完全傾斜保護;意大利將靈活就業者定位為“準從屬性勞動者”,給予不完全傾斜保護。而我國的社會保險政策則實行 “一刀切”,對包括平臺就業者在內的靈活就業者和處于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實行統一的繳費比例,顯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應降低平臺從業者的繳費比例、對平臺就業者給予社保補貼、退保時將個人繳納金額全部退還、對平臺就業者開發符合其特點的新的險種等等,切實保障平臺從業人員獲得社會保險和服務的權利。
(3)對于平臺和從業者之間的關系和責任進行明確認定
平臺就業者發生事故時,平臺企業總以平臺和就業者沒有標準勞動關系為由逃避責。雖然平臺企業和從業人員之間沒有勞動合同約束的勞動關系,但筆者認為平臺企業對于從業人員來說也不只是信息撮合者那么簡單。2016年出臺的《網絡預約出租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沒有規定網約車司機與網約車平臺公司之間一定存在勞動關系,而是采用了可選擇的勞動合同關系和獨立合同關系。并且該辦法沒有對何種情況下雙方簽訂勞動合同以及何種情況下雙方簽訂獨立合同做出明確規定,這無疑是把選擇權單方面交給了企業,這就給平臺就業者,尤其是全職就業者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參考文獻
[1]張成剛.就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及影響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14):86-91
[2]邵蕙菁 方華.網約平臺公司靈活用工的困惑及建議[J]政策研究,2017(12):30-35
[3]李振.我國“網約車”用工關系分析——以滴滴出行公司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7(12):338
[4]朱玉玲.靈活就業人員社保繳費政策應更靈活[J]人力資源,2014(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