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忠
摘要:公益性熱力企業肩負企業發展責任的同時還兼有社會責任的履行,預防經營風險、保證自身健康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丁市熱力公司為例,分析其經營風險管控現狀,以完善風險識別、評估體系、實行先進的成本核算方法為重點,提出了提升熱力企業經營風險管理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公益性企業;經營風險;防范
一、熱力企業的主要經營風險
(1)安全生產風險
T市熱力公司現有一線工人2000多人,每年供暖季還將招收大量的守站、巡視人員,龐大的一線生產員工數量及其工作的熱源廠、供熱站,在“人一機一環一管”四大不安全因素上必然會有風險存在。例如:安全生產操作規程的普及與掌握以及供熱過程中的操作不安全性;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是否到位,防護設施是否完好、齊全;熱力管網輸送的熱水溫度最高達到100多度;下設供熱站一線員工是否權責明晰,規章制度是否貫徹實施到位等。任何發展都不能以生命為代價,企業需要將此風險降到最低。
(2)熱費收繳風險
城市集中供熱是政府給予人民的一項公共福利,從熱網管道設計、熱力公司的定價機制以及日常運營管理都受到政府不同程度影響,企業在追求自身“合理回報”的同時需要統籌社會效益及環境效益,從人民利益與福祉出發,所以其本身經營自主性并不高,營運特性相比較其國有企業的特性較不明顯,且居民普遍還停留在“福利供暖”的理解階段。2016年,T市熱力公司供熱面積已經達到1.1億平方米以上,城市企業、居民應繳熱費達到30余億元,熱費形成了近5億的欠費,熱費收繳率始終圍繞80%上下徘徊,還有很大一部分欠款已成為壞賬。就企業的風險評才占來分析,熱費收繳風險已經成為熱力企業的重大風險。
(3)成本費用控制風險
熱力行業因提供公共服務與公共產品,總體而言具有明顯的成本沉淀。T市熱力公司前期的固定資產投資已達企業投資總額的80%以上,此項投入在日后運營中難以隨時收回。并且由于現階段財政來源大部分都依靠銀行貸款,少部分來自儲備金,折舊時間長、折舊率持續攀升帶來的大筆開銷給企業帶來了嚴重負擔。而供熱所必須的原料、燃料、設備的價格均受到市場經濟制約,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風險,同時供熱過程中還產生大量的人工費用、檢查費用,企業只得進行負債生產,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4)政策法規風險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引下,全國范圍內拆除大量的區域燃煤鍋爐,加快了集中供熱步伐。T市熱力公司下設的四個熱源廠運行中,不可避免會排放一氧化碳、各種懸浮顆粒物以及二氧化硫等大氣污染物,按環保法規定,如果燃煤企業污染物排放超標,將面臨上不封頂的行政處罰。環保法規政策的嚴格與熱原材料短時間內尚無法替換之間的矛盾,是擺在T市熱力公司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熱力企業防范經營風險的若干思考
(1)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加快制度創新
首先,應利用國企改革契機,穩步推進熱力企業的國企改革。利用股份制改革形成的多元化投資局面作為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為企業的分權制衡創造條件。其次,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熱力公司有必要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機構,而不是把風險管理與企業安全風險、財務風險的內部控制融合在一起。
(2)建立科學的風險評fi雪體系,識別潛在風險
熱力公司應高度重視對生產安全的風險評估、業務中斷的風險評估、業務恢復的風險評估,評估有助于企業在事前減少可能導致中斷的事件發生,事中阻止事態向可能中斷的方向演化,事后可以做到在盡短的時間內恢復生產,可以熱力企業的安全管理從原因應對轉向為結果應對。這樣即使在應急預案中沒有涉及的事故發生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解決,有助于提升供熱企業整體的安全領導力、執行力和應變力,減少人員傷亡并保證供熱正常。
(3)加強趨勢分析,創新發展技術
為應對國家環保政策的變化,T市熱力公司在保障供熱安全與確保供熱質量的基礎上,應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技術,借鑒國外先進的供熱發展成果,積極改造公司當前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配置,尋找新的清潔替代能源,有效提升生產工藝水平,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落后設備和高能耗設備數量,降低公司能源消耗,最終實現公司節能減排目標。例如,繼續進行分戶計量技術的普及,使得供熱企業與用戶都能實現對熱能產品的自行控制和準確計量,提高熱能產品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戶的節約意識,有效的降低熱源的浪費與損耗。
(4)成立熱費收繳部門,加強欠費清繳
首先,T市熱力公司應成立專門的熱費收繳部門,由分管收費的經理對收費人員進行熱費收繳培訓,統一專業術語口徑,提高收費效率。T市轄區內有大量老舊小區,導致沒有物業管理公司代為收取熱費,對此公司可有針對性的設置熱費收繳站點,輔助性的建立健全網上繳費平臺并逐步實現專人入戶收費。其次,針對長久以來積累的欠款和壞賬,可指派專人進行熱費清繳,負責制定清繳欠費的管理守則,保障欠費清繳工作的順利進行。
(5)加強成本控制,降低生產成本
現階段,T市熱力公司的熱力管網與基礎設施的建設都已趨于完善,供熱設計階段的成本相對而言所占比例較小,應著重加強生產運行階段的成本管理控制,改變傳統的成本核算方法,以達到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挖掘企業潛力和實現企業目標的目的。包括:引入標準成本管理,完善成本預算;實行作業成本法,優化成本核算;進行技術改造,節約電費成本;加強控制失水量,充分利用附屬產品等。
參考文獻
[1]曹元坤、王光俊,企業風險管理發展歷程及其研究趨勢的新認識[A]當代財經,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