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浩
摘要: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和在京跨國公司的一些數據,回顧總結了近十幾年來跨國公司在京研發集群效應的特征與趨勢,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基于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的視角,探討了如何在京津冀區域內配置與轉移跨國公司研發集群效應,促進區域創新集群發展。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跨國公司;創新集群效應
一、京津冀一體化介紹
京津冀一體化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是針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個地級市的協同發展提出的一項重要國家戰略。2014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加強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習近平主席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要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加快走出一條科學持續的協同發展路子來。近年來,京津冀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社會和學者關注的熱點。
京津冀一體化包括京津冀地區交通網絡、資源、環境、產業、人口、旅游等多方面的協同發展與建設。2014年以來,京津冀地區落實了多項中央部署,公共服務一體化、民航一體化、農業產業一體化、交通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京津冀一體化是基于北京、天津與河北省的發展差異大,旨在疏散北京非首都職能,緩解人口、土地、就業、環境等壓力,同時促進周邊城市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在河北省引領建設新型城區,發揮北京、天津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
二、跨國公司區域創新集群理論總結
產業集群的概念是創新集群的前身,其理論基礎有兩個:一是馬歇爾(Marshall A)的產業區理論,二是波特(PorterME)的集群理論。18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最早發明了“產業區”的概念,并用來描述產業聚集對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對英國中小企業聚集區的觀察發現,地理聚集能夠帶來很多好處,例如降低運輸和交易成本、通過專業化分工提高生產效率等,在產業區內產生外部規模經濟,從而使得企業各自的競爭力均得到增強。20世紀末,哈佛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認為產業集群是“一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聯系的公司和關聯的機構,它們同處或相關于一個特定的產業領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補性而聯系在一起”。波特曾提出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產業的競爭力,而產業競爭力與該地區能否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具有密切聯系。
三、京津冀集群創新擁有更大優勢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規劃出臺,首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活動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新北京”定位除了強化“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之外,特別明確并增加了“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新戰略功能。協同戰略可以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多中心分布模式,強化網絡化中心服務支撐和各個分中心獨立發展。
(1)通過“統一戰略+分中心”協同模式,使三地對外資研發管理更清晰
以后,京津冀區域會將一部分大學或奉舊1機構進行有機調整與配置,結合弓也不同的戰略定位,使校企聯系更加緊密,從而形成本區域產業創新中心。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規劃來看,三地目前可以進一步強化‘最大化跨國公司R&D投資聚集效應的宏觀制度環境建設”這一目標:即北京定位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大量吸引跨國公司來華開展R&D基礎研究工作,天津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河北作為“產業轉型月級砌金區”注重拓展又創妾京津地區跨國公司價值網絡活動中推進自身于裂充產業多}級轉型的示范工作;充分發揮“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獨物力能,探索出吸引跨國公司R&D聚集外溢,適合自身發展水平的“第三條道路”。
(2)通過強化“網絡化中心服務支撐體系”,優化三地對跨國公司產業鏈的招商與布局
目前,結合北京地區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經驗看,尚存在對外資研發機構政策管理的多頭部門協調與整合的挑戰,并沒有從制度上建立針對外資研發投資服務的事前、事中與事后“一體化”程序與組織,因而難以從宏微觀調控與監測視角更好把握在京跨國公司研發投資活動的全面動向。從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來看,可以從強化網絡化統一監管服務這一中心工作入手。從產業價值鏈服務的視角加強三地的政策研究溝通與人員異地輪崗交流,通過有目的、層次性的學習,推進三地深刻認識自身在跨國公司產業鏈不同環節的承接地位與資源優劣,逐步建立并完善三地協同發展的網絡化服務支撐體系。
四、總結
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首先要明確統一化管理理念和網絡化合作原則,三地加強制度化合作的同時,還應注重突出自身地域品牌與制度創新特色。三地可以針對大都市圈內不同人才流動與需求特征以及產業發展階段特征,在京津冀區域內部創造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人才應用平臺,摒棄陳舊觀念,著眼于“人才為我所用”的開故創新理念,通過差異化服務措施的實施,提高區域內人才交流頻次與技術轉移程度,同時基于“商業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不同層面來破解區位資源瓶頸,打造符合自身區位的獨特競爭優勢與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王緝慈,等.超越集群——中國產業集群的理論探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Marshall A Elements of economics of industry[M]LondonMacmillan,1910.
[3]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4]丁魁禮,鐘書華.創新集群的本質涵義及其與產業集群的區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7(10):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