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賀
摘要:小微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就業創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河南省某市金融服務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研究對象,指出該市金融服務促小微發展政府相關部門搭建平臺促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戰略合作、政府部門降低門檻助小微企業發展兩種模式。并指出該市小微企業目前發展現狀。
關鍵詞: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政府
一、該市金融服務促小微企業發展模式
(1)政府相關部門搭建平臺促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戰略合作
該市貫徹落實省委“十三五”規劃建議和省政府《關于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意見》,通過舉行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交通銀行A分行政銀戰略合作簽約儀式,發揮企業信用監管平臺優勢,在市場主體基礎信息資源和政務、金融服務方面與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四家銀行開展全方位戰略合作,支持全市小微企業做強做大,為加速A經濟發展做出積極貢獻。據不完全統計,通過戰略合作,為誠信優質小微企業發放有效貸款近20億元,為破解融資難題、服務有序發展探索了有益途徑。通過對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和“大數據融合管理平臺”,致力于為市場主體免費提供咨詢代辦、注冊登記、變更、注銷、單位結算卡、電子繳稅代扣、及代發工資服務等業務的“一站式”辦理。對守合同重信用企業、文明經營及保稅區園區企業和商戶提供重點金融服務支撐,同等條件下優先快速辦理并享有一定的利率優惠政策。通過系統對接,實現信息歸集、數據共享,致力于建立失信懲戒和聯動響應機制,打造公平信用的營商環境。
(2)政府部門降低門檻助小微企業發展
該市多措并舉,大大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助力小微企業創新發展。該市各個政府部門穩步推進全程電子化注冊,市民“足不出戶辦執照、點點手指交材料”,讓程序更簡、時限更短、成本更低。全面推進“多證合一”。從簡群眾創業,原來需要跑多個部門到現在只用一個窗口辦理,辦理各類證照的時限由原來的近30個工作日縮短至3-5個工作日。引導個體經濟轉型升級,到目前為止,全市已累計引導個體工商戶轉企1萬余戶。
二、該市小微企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國家鼓勵小微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繼出臺,根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做出的明確指示,該市對全市小微企業發展做出新的指導方向,各級黨委和政府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迅速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支持發展小微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總量不斷壯大,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小微企業增長速度較快,占全市經濟份額逐漸增強
近年來,小微企業得到較快發展,增長速度已經超過全市其他領域增加值增長水平,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據測算,2017年全市小微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324.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1%,高于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1.9個百分點。小微企業增加值總量占全市的比重為38.9%,持續擔當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2)小微企業數量增長較快
近年來,伴隨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增強、金融機構貸款基準利率逐漸平緩,該市小微企業隊伍也在不斷壯大,主要體現在: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小微企業專業化程度逐漸增強。截止2017年底,該市小微企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280家,占全市的比重為79.6%;產生實現主營業務收人1226億元,同比增長13.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6個百分點;累計實現凈利潤77.2億元,同比增長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累計上繳稅金34.2億元,同比增長7.5%。
(3)規模以下工業增長平穩
近年來,規模以下工業作為規上工業的后備軍,經濟增長平穩,是全市小微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14年底,該市規模以下工業單位總數6484家,城鄉個體工業單位24240家;累計完成增加值193.70億元,同比增長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
(4)小微企業成為就業新途徑
近年來,該小微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現已成為政府礦大就業的主要途徑。小微企業經營范圍涵蓋就業多個領域,在政府優惠政策巨大推動下就業渠道不斷豐富、就業形勢越來越吸引眾多從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分流出來的再就業人員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截至2017年底,規模以上工業中小微企業從事工業生產活動的人數達到15.6萬人,占該市的比重接近40%;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達33.3萬人,城鄉個體工業從業人員60.1萬人。
(5)借助產業集聚區平臺,小微經濟實現較快發展
近年該市產業集聚區得到較快發展,在這種大好形勢環境下,小微企業順應大環境,部分縣經濟結構開始隨勢發生轉變,由農業為主導開始轉向以工業為主導。就對該市16個縣調查情況看,工業增長值占據縣城經濟份額明顯上升,截止2017年底,有9個縣(區)小微企業個數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的80%以上。產業集群目前包含高新技術、光電、新能源、化工等若干產業集群,為小城鎮經濟注入新的經濟發展動力,整體提高縣、鎮城鎮化水平。隨著小微企業的普遍化、規模化、產業化、集群化發展,全市經濟發展逐步轉移到以資本、技術、管理、品牌、產權等現代生產要素的支撐上,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深層次的變革,經濟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