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
摘要:普惠金融是緩解我國金融排斥現象,為我國弱勢群體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強有力的手段。論文通過對普惠金融領域的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在明確普惠金融概念及發展歷程的基礎上,重點對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實現途徑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以期為我國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普惠金融;歷程;途徑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在宣傳“2005國際小額信貸年”時首次使用。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把發展普惠金融第一次寫人黨的決議,標志著普惠金融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審議通過《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性原則,以可負擔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近些年來,國內外相關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普惠金融展開了研究。
一、普惠金融相關簡介
(1)普惠金融定義
國內外組織機構、相關學者已從不同角度對普惠金融的相關領域進行了研究與探索,對普惠金融做出了多樣化的定義,但大同小異。聯合國在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將普惠金融定義為“一個能夠有效地、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國內學者普遍將普惠金融定義為“一個能夠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廣泛、持續地提供合理、便捷、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
(2)普惠金融的發展歷程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提出時間較短,但普二惠金融的理念和思想形成已有較長歷史,在實踐中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對普惠金融探索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分別是小額信貸、微型金融、普惠金融。
第一階段是小額信貸。20世紀70年代,孟加拉國的尤努斯進行小額信貸的實驗,創立“鄉村銀行”有效的為該國鄉村地區的貧困人群提供基礎金融服務。199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率先在孟加拉“鄉村銀行”的支持下成立“扶貧經濟合作社”,并在河南虞城縣、河北易縣建立了小額信貸扶貧社。
第二階段是微型金融。20世紀80年代微型金融在發展中國家興起,發展勢頭迅猛,使得微型金融很快成為發展中國家傳統正規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微型金融相較于小額信貸而言,向商業化方向演進并引入私人投資者,追求可持續性成為微型金融機構發展的一個突破;產品范圍不再僅是信貸產品,而是包括提供儲蓄、消費、緊急貸款、保險等在內的一系列基礎金融服務。
第三階段是普惠金融。發展普惠金融的t直接目的是改變金融體系中的金融排斥,消除金融歧視,致力于“建立一個惠及所有群體的金融服務體系”。
概括來說,與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相比,普惠金融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突破,普惠金融更加強調“公平獲取金融服務機會”的理念,并力圖通過全民參與來促進“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
二、普惠金融發展中存在突出問題
長久以來,普惠金融被視為可以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包容性社會的一種重要機制,在增加金融系統穩定性,提高民眾的“金融獲得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普惠金融在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PR待解決,相對突出的有如下三個方面:法律法規和政策環境不健全、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協調溝通機制。
(1)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我國有關普惠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額信貸機構的法律定位不明確;二是監管模式不合理。
(2)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發展普惠金融所需要的金融基礎設分為前端基礎設施和后端基礎設施。雖然經過不斷努力的探索,我國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進步,但與旺盛的需求相比,相差甚遠,甚至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地區還存在著金融基礎設施空白的現象。
(3)缺乏協調溝通機制。推進普惠金融工作及相關管理工作,涉及到不同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關系,如何實現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難題。
三、普惠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途徑
(1)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法律是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規則,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決定著金融的公平性和開放性。我國法律制度可謂完善,但在普惠金融方面表現為限制與約束,完善有效的普惠金融領域的相關法律制度是當務之急。一是明確小額信貸機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制度上承認小額信貸機構是國家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能夠平等的享受正規金融體系的相關優惠政策。二是構建合理的普惠金融監管模式。
(2)建設協調溝通體系。首先要確定發展普惠金融的領導機構廠具有較高威望和政治獨立性的中央銀行作為領導機構是大多數國家的選擇。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普惠金融議事機制,明確政府部門內部如何合作,政府部門和其他非政府機構、社會公眾如何溝通,以確保在落實普惠金融國家發展戰略和執行具體措施時都能夠實現良好溝通和協調運作。
(3)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的完善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優先辦理和批準各類金融機構在縣域或村鎮設立分支機構的申請,嚴格評估和審查在縣域或村鎮地區的網點撤并,有效控制農村金融機構將業務重點由村鎮向縣城轉移的趨勢。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立足實際,進一步促進農村普惠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鼓勵商業銀行在農村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參考文獻
[1]尹振濤,舒凱彤.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模式、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6,(01):103-107.
[2]貝多廣,張銳.包容性增長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