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
摘要:隨著審計環境的迅速變化及績效審計的不斷發展,如何合理的設計審計部門績效評價的內容、科學選擇審計部門績效的評價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此基礎上,基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參考,能夠發現,經濟增加值(EVA)、平衡計分卡(BSC)、杜邦財務分析體系法等一般性評價方法都已經被廣泛的應用于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之中,因此,本文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問題進行研究,為深入開展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工作,完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績效評價;內部審計;評價方法
一、引言
眾所周知,內部審計作為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在產生的早期,更多地是發揮監督確認職能,審計范圍主要是與財務報告相關的事項,而內部審計發展至今,審計范圍已經從財務報告相關事項擴大到組織管理的各個方面,其職能已不再局限于查錯防弊,提供增加組織價值和改善組織運營的咨詢服務也是內部審計的重要職責。所以,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衡量內部審計績效是內部審計職業界和組織管理實務界面臨的課題。但是,我國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工作的研究起步晚,理論和實踐工作中都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因此,本文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問題進行研究,為深入開展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工作,完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的不同特點
國外對內部審計的績效評價研究大多是實務界人士基于實踐角度出發的,通過對在內部審計績效評價實務工作過程碰到的問題及存在的阻礙的研究與討論,汲取經驗教教訓,再對實務界人士進行問卷調查以設計和改進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因此,對于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所以現在西方大部分發達國家內部審計部門的績效評價體系已經趨于成熟,其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的各項指標也更加趨于多元化。同時,為促進了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理論的縱向發展,不少國外研究者率先提出將企業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與戰略管理內涵相貫通的觀點。
與國外相比,雖然我國已經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中明確提出要對內部審計績效進行考核評價,如《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9號——內部審計質量控制》,但無論是在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上還是在評價方法的運用上,我國的相關研究都還處于理論研究的初級階段,所采用的方法也大多屬于規范性研究,實證研究和案例研究相對較少,將相關研究建立在調查分析基礎之上的更是鳳毛麟角,并且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廣泛使用的平衡訓分卡上,缺乏動態方面的補充,也不能夠系統綜合反映內部審計的績效,專門針對不同行業的具體評價方法和指標也很稀缺,這使得評價的結果全面性和針對性都不足,為此,國內很多專家學者在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一般性評價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每一種單一評價方法的優劣分析,提出將不同的績效評價模式結合使用,以設計出更加完善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甚至近年來,一些學者將績效棱柱、耦合理論、卓越績效評價模式以及價值鏈等工具引入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中,解決了諸如未考慮企業利益相關者對內部審計績效的影響,以及內部審計評價體系只能靜態、孤立地評價各要素的問題,為我國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必須看到這些方法的局限性,如將耦合理論引用到內部審計績效中的評價中,雖然研究了各評價要素之間的耦合關系,但是耦合關系研究復雜,在實踐工作中并不易于操作等等的問題。
三、綜述
國內外專家學者雖然已經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的研究已經取得相當程度的進展,并基于多個視角,從不同的維度建立了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的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但仍然還有需要不斷完善的領域。一是無論是國外研究還是國內研究都缺乏一套相對成熟的理論研究體系,研究內容較分散,缺乏系統性。因此,強化審計部門績效評價領域的理論研究,加快構建研究體系意義重大;二是大部分學者的研究集中于宏觀層面,規范性研究內容較多,從微觀層面酬:究審計部門績效評價的基本內容與方法應用的學術成果較少;三是多數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雖然是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形成的,但是并沒有闡明指標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與個性化企業戰略相聯系的績效評價指標之間的主次關系,缺乏系統性;四是企業組織結構不同、企業處于生命周期的階段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利益相關者不同,如何設計適合于差異化企業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賦予適當權重,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最后,目前已有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很少能夠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比如很多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指標體系包含的指標存在差異,權重設計也不同,這些體系究竟適用于哪種類型的企業尚未得到實踐檢驗,更不用說根據這些績效評價結果建立激勵機制。雖然實務界和理論界都在借鑒諸如平衡計分卡這類的績效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探索有效的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方法,但由于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本身的固有局限性,未來的方法還將是對內部審計部1f7和人員的確認和咨詢活動對企業價值貢獻進行間接和近似計量,以及提高評價體系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可預見的未來,要從根本上解決該問題可能性不大,內部審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只能隨著企業的實踐不斷修正和調整,并依據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設計的原則,針對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體系構建過程中面臨的的現狀和難點,設計出適用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促進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光遠.關于內部審計業績的評價標準問題[J]財會月刊,2002年第9期:3-5.
[2]盧益群.開展審計機關內部業績評價的思考[J]《審計與經濟究》,2005,20(2):41-43
[3]石強.內部審計部門績效評價管理[J].經濟研究導刊,2012.0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