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琳
摘要:在無形資產評估的過程中,無論是在評估對象的選擇還是評估方法的選擇上都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加之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無形資產的種類越來越多,種類的多樣性使得無形資產的評估對象難以確定。同時科技的迅猛發展使得無形資產評估的外部環境變得更為復雜,這就使得無形資產的評估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將無形資產評估風險類型重新分類為:選擇風險、外部風險和實踐風險;同時,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比如:提高評估人員的綜合素質、建立健全評估監督機制。
關鍵詞:無形資產;無形資產評估風險
一、無形資產評估的風險
結合國外的相關準則并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我國的會計準則對無形資產做了如下定義:無形資產是企業擁有或控制地不具有實物形態地可辨認地無形資產。正是因為無形資產沒有實體,加之評估環境的復雜,不確定因素較多,使得評估過程困難重重,最終的評估結果可能偏離無形資產的真實價值,甚至可能誤導公司間的交易而引發糾紛,最終導致交易的混亂。
(1)選擇風險
選擇風險是指:評程對象和評估方法在選擇過程中的風險。
1.評估對象的選擇風險
也稱為無形資產的潛在風險。對于企業的無形資產來說,評估對象風險主要體現在無形資產不具有實物形態的特殊性,因此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的第一步就是界定評估范圍,明確評估對象。
2.評估方法的選擇風險
隨著對無形資產評估研究的不斷深入,出現了大量的新的無形資產,比如復合成本法、基于期權的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但在評估準則中規定的基本方法只有三種: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無論是新誕生的評估方法還是準則中規定的舊方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前提,因此如何正確的選取評估方法是正確評估無形資產的前提條件。
(2)外部風險
在評估過程中,評估主體在市場不斷發展、國家政策不斷變化的、自然災害等各種外部因素和評估主體自身的綜合素質難以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等內部因素的影響下,無法科學的確定評估對象和采用正確的評估方法,所導致的風險。包括市場變化風險、政策變化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和評估過程風險。
二、無形資產評估存在風險的原因
(1)無形資產評估對象及范圍難以確定
有效、合理地確定無形資產的評估對象和范圍,無形資產評估的后續處理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進行下去。之前的準則中明確了13種無形資產,但卻沒有包括一些新出現的無形資產,如電商平臺、微信公眾號、注冊用戶、網絡知名度等。在這些資產的評估領域是缺少評估準則和評估規范的,這容易使得此類資產的所有者遭受損失。
(2)無形資產評估方法難以確定
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無形資產的種類也更加豐富,雖然誕生了許多其他的評估方法,如針對期權的評估方法和復合成本法,但是其適用范圍相對狹窄,所以當前評估過程中較為常用的是以下三種方法:成本法、市場法、收益法。但這三種方法也有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1.成本法
即利用替代成本或是說重置成本,并扣減其各項貶值,對無形資產的價值進行評估的一種方法。無形資產的評估價值是由重置成本和貶值率決定的宋琰。
2.市場法
又叫市場參照物法,參照的是市場上同類或類似的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采用一定的方法枯算無形資產價值。因為是依賴于市場的交易行為,所以如果要以此為基礎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所需要考慮的因素就較多趙永莉。
3.收益法
收益法是對無形資產預期收益折現或本金化的過程,所得到的無形資產的價格就是未來收益的折現值。在實際計算過程中,需要得知無形資產未來的收益額,但是隨著經濟技術的迅速發展,無形資產的未來收益難以估計,所以也會導致無形資產的評估存在風險盧潔瓊。
(3)無形資產評估機構存在局限
該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無形資產評估準則不完善;評估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評估人員的職業道德。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無形資產的種類越來越多,而國家在制定相關準則時,難以迅速的跟上經濟技術發展的步伐。因此,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在評估過程中,難以找到合適的準則去遵循,以此評估人員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有很大的隨意性,甚至可以隨意解釋準則。
三、無形資產評估風險的防范
(1)選擇科學的評估方法
在實踐中,常用的方法有收益法、市場法、成本法三種。適用范圍決定采用何種方法,選擇何種評估方法對無形資產的評程結果有直接影響。相對來說,收益法的適用范圍更大,但是對于收益率不能準確確定的情況或者是確定收益率有較大風險的情況時,則不能使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評估。
(2)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評估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復雜,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是評估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國家應該在無形資產評估方面建立更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使無形資產的評估過程有法可依。為規范評估機構和人員的行為,可制定評估師職業守則;為加強整個過程的管理工作,應該制定無形資產評估管理法和評估的具體操作規則。只有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才能對無形資產評估市場進行管理,保證評估市場的正常秩序,發揮法律法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冀曉偉,王碧寒.無形資產會計準則中外比較[J]財會經濟,2015,(3):130-131.
[2]潘安娥.無形資產評估風險淺析[J]會計之友,2003,(01):20-21.
[3]唐艷.無形資產評估風險與控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2,(9):135-136.